【台灣醒報記者莊宇欽綜合報導】深海採礦破壞海洋生態系!美國海洋研究指出,深海採礦廢棄物將會擾亂海洋透光層的生態系統,包括無數浮游生物組成的海洋食物鏈。如今,隨著電動車、能源轉型技術和軍事用途的需求不斷增長,各國都在積極進行深海礦物開採。
深海採礦廢棄物
《SciTechDaily》報導,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研究研究團隊證實,位於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頓斷裂帶 (CCZ) 的深海採礦廢棄物,將會擾亂海洋透光層的生態系統,包括無數浮游生物組成的海洋食物鏈。
研究發現,採礦廢棄物排放會影響53%的浮游動物和60%的微型浮游生物(以浮游動物為食的小型浮游生物),並可能會改變大型掠食者的食物來源。該校海洋學研究生道德表示,當採礦廢棄物進入海洋時,會使水變得像充滿泥漿的密西西比河一樣渾濁,並破壞整個海洋生態系。
克拉里昂-克利珀頓斷裂帶是太平洋上的巨大區域,常有鈷、鎳和銅等貴重金屬礦物。研究人員針對排放廢棄物區域進行深度採集,發現採礦顆粒中氨基酸(一種重要的營養來源)的含量,遠低於維持該區域生命所需要的天然有機物。
富含多金屬結核
《歐洲新聞網》報導,深海採礦是指在海底鑽探富含銅、鐵、鋅等重要礦物的「多金屬結核」,儘管目前尚未商業化,但隨著電動車、能源轉型技術和軍事用途的需求不斷增長,各國都在積極進行深海礦物開採。
如今,國際海底管理局負責管理國家管轄範圍外的礦產活動,目前已經授予多項海洋勘探合約。然而,環保組織長期反對深海採礦,這項活動不僅會直接危害野生動植物和海洋環境,甚至會釋放封存在海洋的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