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社會容易用詐騙、駕駛安全、淒涼等負面詞語加諸長者,盼從教育、報導與企業宣傳中改善!」弘道老人基金會4日公布報告指出,社群軟體文字中對長者仍有45%是以汙名化名詞形容,盼透過宣傳、教育等方式,減少對長者的負面詞彙宣傳。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舉例,可將高齡「問題」改成「議題」。
下流老人強化汙名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4日公布《網路高齡負面用語調查報告》,發現與高齡相關的負面詞以「詐騙」與「高齡駕駛」最多,其次分別有「違規」、「被騙」、「暴衝」、「受騙」、「下手」、「遭詐」、「辱罵」與「淒涼」等詞句,相關詞句大多與金錢詐騙、駕駛安全、世代衝突與汙名化言語有關,反映社會對長者有嚴重刻板印象。
基金會公共事務組組長劉容谷表示,「高齡駕駛」、「安全行車」等詞彙頻繁出現,顯示年長者被視為潛在風險來源,也是政策與媒體宣傳重點;「長照悲歌」與「身心俱疲」等詞彙凸顯高齡者在家族與健康的無力處境,加深社會負面想像;此外如「下流老人」等名詞也會出現,恐強化長者的社會汙名現象。
報導替換負面詞
「關鍵詞還顯示長者受害的同時,社會上也不滿倚老賣老的行為!」劉容谷說,新聞以交通安全(72%)、詐騙議題(67%)為大宗,汙名化言語在社群中占比也高達45%。基金會呼籲,盼社會重視語言中的高齡歧視,教育端應導入尊重與高齡認知課程,還希望媒體與學界研議高齡報導倫理指引,讓相關報導更中性;企業則可在品牌溝通中更展現世代共融與多元價值。
弘道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舉例說,「高齡駕駛」被用來暗示危險,但若能改成「高齡交通安全」或是「友善駕駛支持」,焦點就可以從責怪改成制度與安全設計;另外,民眾習慣說「高齡問題」,若能將問題改成「議題」,其實就從抱怨變成討論。她強調,這些改變看起來微小,但累積下來有望改變社會面對老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