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症(ADHD)若不及早治療,長大恐因不專注增加喝酒、車禍與躁鬱症機率,家長要提早預防!」三總醫師李嵩濤17日於記者會指出,僅有1%兒少有經歷ADHD完整療程,這可透過藥物與行為治療,遵循醫囑服藥下並不會成癮,家長可使用冷靜區、多給稱讚與少責罰等方式,改善小孩症狀與互動。
ADHD增精神病風險
三總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李嵩濤表示,台灣ADHD在未成年的盛行率約有9%,正式接受診斷僅有1.6%、完整治療也僅有1%,對於ADHD的關注仍相對缺乏。他說,注意力不足與過動各有症狀,如果符合6項特徵,且若相關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如與家長、同學與老師互動和日常生活),建議儘早就醫諮詢。
李嵩濤指出,78%的ADHD與腦部遺傳有關,有6成ADHD病友的症狀會延續到成年。若無積極處理,在青春期與成年期間,約有7成會合併其他精神疾病,包括對立反抗症、憂鬱症、躁鬱症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風險增加,注意力不足也會讓使用酒精、濫用毒品、遭遇車禍、骨折外傷的機會也會變高。
遵醫囑吃藥不會上癮
「遵循醫囑吃藥不會上癮!」李嵩濤指出,6歲以前不能服用「利他能」類(中樞神經興奮劑)藥物,但若在上小學時,認為有ADHD症況就醫、且服藥治療的話,能有效降低不專注症狀,同時增加腦部成熟度。但他也坦言,與家長溝通不容易,會先觀察家長意願並進行溝通,同時搭配行為治療。
針對家長可以怎麼做,李嵩濤盼家長能調整心態,以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停止責罵,甚至可以每天給小孩20分鐘特別時間,多多進行稱讚,同時搭配獎勵或代幣制度,例如做完家事可以看電視、或是挑選周末去哪裡玩等;如果小孩發脾氣,暫時先不講道理,而是處理孩子的情緒,引導小孩到冷靜區冷靜幾分鐘,冷靜後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