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政治還是要避免陷入仇恨螺旋的陷阱,財劃法現在其實就有這樣的跡象。行政院最終定調新版財劃法公式錯誤,立法院要自行解決;行政院長卓榮泰強調:立法院要對自己造成的錯誤向國人負責,請立法院勇敢面對。這個態度其實沒有錯,但是對於解決的當下的僵局沒有幫助。
縣市長倒果為因
首先,雙方都不該以為自己全然沒有退讓餘地。藍營立委必須先承認錯誤,當初修法的混亂是這一切問題的源頭。當初就是地方想從中央拿到近4000億元財源,結果修法公式錯誤,才會讓近350億元統籌分配稅款陷入「中央能給,地方拿不到」的窘境,甚至多個縣市財源不增反減。
面對當初修法倉促導致「公式錯誤、事權未隨錢調整、富者愈富且城鄉差距更大」三大項無法解決的問題,藍營主政的連江縣、雲林縣等,損失的分配款竟達27億元。但是藍白處理的方案是甚麼?居然是藍白16縣市首長於9/10在台北召開聯合記者會,發表「捍衛地方補助聯合聲明」,提出3大要求。三大訴求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給我的錢只能多不能少!
藍白毫無自省
身為國會最大政黨,居然對於自己的修法錯誤隻字不提,只會要求中央政府買單,這種態度既不合理也不正常。捅了這麼大樓子,身為國民黨主席的朱立倫,居然只説公式有點瑕疵。這是瑕疵的問題嗎?這是整個公式根本就大錯特錯才對,避重就輕到不負責任的程度,如果國民黨真的有心為民謀福利,這樣的態度絕對不可取。
國民黨跟民眾黨第一步要先對修法的粗糙表達歉意,然後應該積極跟行政院表示補救方案,而不是態度強硬到要求政院全盤接手擦屁股。如果連這一點反性都做不到, 那只是證明之前一連串修法的問題,藍白甚至不能用疏忽來推諉,而是應該負擔政治責任的錯誤。
政院改革打水漂
對於執政黨來說,或許沒有義務來修改立法造成的錯誤。可是遲至今日,原先所說的財劃法修改方案延宕至今,彷彿船過水無痕,過去改革的承諾全都打水漂,這也是同樣有責任。而且在當初財劃法修法過程中,的確政院沒有對案,所以政院既然對修法沒有態度,也依然對財劃法修法的錯誤負有一點遺憾跟責任。
行政院不是沒有不思補救,今年2月行政院對新版財劃法提出覆議時,就點出公式瑕疵、分配指標權重導致城鄉差距擴大,可惜朝野的互相不信任,導致毫無對話空間。其實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友透露,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私下傳話,若民眾黨團能支持財劃法覆議,民進黨團就會接受民眾黨團版本。但是因為沒有互信遭到一口拒絕。
朝野亂象才是核心
財劃法只是台灣過去一年行政跟立法各樣亂象的象徵,隨著朝野之間持續加劇的互鬥,這樣的問題還會頻繁發生。立法是一項需要兼顧方方面面的嚴謹事務,代表人民的立法院有權提案來保障人民的利益,代表政府的政院更因為豐富的實務經驗,可以提出補充或修正,來確保人民的權利不會受損。可惜這樣的機制完全失效,如果朝野只是在看對方笑話,其實人民覺得一點都不好笑。
人民並非無知,選票並非無力。把立法修法當作政治算計,以為不計品質就叫效率,執著本位就叫做原則,對人民來說都是在玩文字遊戲,浪費公帑跟稅金。一夕勝利只是獲得一定期限的授權,為什麼不珍惜人民的付託,不管是在立法或是行政,都該好好思考,在這次修法錯誤當中,自己到底犯了多少可以避免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