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研究新發現 密集巷弄助長登革熱

呂翔禾 2025/09/11 15:16 點閱 147 次
國衛院11日公布新研究指出,台灣巷弄與住宅分布特性有助蚊蟲傳播,盼透過研究,制定因地制宜防疫策略。(國衛院提供)
國衛院11日公布新研究指出,台灣巷弄與住宅分布特性有助蚊蟲傳播,盼透過研究,制定因地制宜防疫策略。(國衛院提供)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台灣都市多狹窄道路與高密度建築等特性,竟有利於埃及斑蚊擴散!國衛院由學者黃旌集與台大教授王弘毅帶領的研究團隊,11日公布最新研究指出,台灣狹窄道路、多建築的特性有助病媒蚊擴散,而不同行政區的蚊子族群也出現分化現象,可能與各地防治策略不同有關。國衛院盼此研究能作為未來防治登革熱的參考。

病媒蚊擴散難研究

國衛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技術助研究員黃旌集表示,團隊以國家蚊媒中心建置的「病媒蚊監控系統」,作為取得埃及斑蚊精確的地理資訊的依據。透過分析近親間的地理距離,利用「空間遺傳學」推算其有效擴散機率分布,建立擴散距離的機率模型來估算蚊子有效擴散距離。

「蚊子存活變因太多,不容易研究!」黃旌集指出,過去埃及斑蚊擴散距離研究主要採用標放再捕法,藉由計算帶標記蚊子從原釋放點與再被捕捉點的距離,估算其平均飛行距離。然而蚊子的存活與擴散能力會受氣候、風向、土地使用與自然或人工障礙物等生態條件影響,造成研究結果有著高度差異,因此採用新方法。

防治策略不同有差

研究顯示,埃及斑蚊有效擴散距離約為150公尺,驗證了過往研究估算埃及斑蚊的空間活動範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埃及斑蚊在台南與高雄兩城市之間有一定程度的族群分化,然而在城市內地理距離與遺傳分化並無相關,可能與臺灣以行政區為防治主體有關,因實施不同程度的病媒蚊防治措施,造成病媒蚊族群人為篩選分化。

黃旌集強調,研究證實埃及斑蚊在都市具有中等距離的擴散能力,其族群基因分化及存活率,受「都市地景」與「人為行政管理」影響高於地理障礙,說明病媒蚊的防治成效與行政區管理策略密不可分。他建議,未來可加強跨區協調與資源整合,提出因地制宜的防治策略,透過積極的孳生源清除與社區動員來補強防治成效。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