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台灣三黨走向確立 黨主席要看清路線

醒報編輯部 2025/09/02 13:25 點閱 187 次
國民黨跟民進黨是主流政黨,但是民眾黨已經成了關鍵第三黨,雖然還無法跟兩大黨的規模相比較,卻可以成為議題的操縱者,左右大局。(網路截圖)
國民黨跟民進黨是主流政黨,但是民眾黨已經成了關鍵第三黨,雖然還無法跟兩大黨的規模相比較,卻可以成為議題的操縱者,左右大局。(網路截圖)

全球的政治都在變化,台灣過去比較崇尚美國的兩黨制,由共和、民主兩黨輪替,可以讓民眾比較熟悉,同時兩黨的體制比較穩定,不會出現過多小黨,造成國家的政策太過複雜。不過連亞洲的大國日本,也從過去的自民黨一黨獨大,逐步開始走向多黨聯合,就能看出現代民主國家的社會利益趨向多元化,大概已經是不可逆的走向。

台灣的政黨其實目前也是兩大一小的態勢,國民黨跟民進黨是主流政黨,但是民眾黨已經成了關鍵第三黨,雖然還無法跟兩大黨的規模相比較,卻可以成為議題的操縱者,左右大局。三黨的黨主席的角色也更加吃重,除了接下來的2026跟2028年大選,如何提出讓民眾滿意的政黨方向跟政見,也左右未來政黨的興衰。

民進黨應福國利民

民進黨雖然是國會第二大黨,但是掌握總統大位,黨主席權力最大。在後罷免時期,首要任務是要盡快整合黨內,就福國利民的法案進行思考。賴總統正在力促立院黨團改選,畢竟從上任至今一年多,民進黨一直在為權力進行高強度的鬥爭,意圖奪回在野黨主導的國會,但是也因此對國政的擘畫少了關注。

不可諱言,這一年的執政,花了大量力氣在跟美國關係的建構上,內政也因為幾次天災颱風,造成了不少影響。民進黨應該集中心力,思考提出一些關鍵性的重大法案,來讓人民有感。如何跟在野黨進行有限度的合作,將會是重中之重,既然罷免不可行,就要懂得曲線前進,不然只是擴大社會的對立跟撕裂,殊為可惜。

國民黨的兩岸危機

國民黨現在正在準備黨主席的選舉,已經有幾位躍躍欲試,但是大部分黨員還是把重心放在未來的選舉規畫上,卻少了對國政方針的討論。眾所周知,國民黨接下來最大的難題,不是如何證明自己可以有效對抗民進黨,而是必須向社會大眾證明,面對現在世界的第二強國中國,可以如何一方面保證台灣的民主,一方面在經濟貿易上與美國跟中國達成協定。

這樣的曠世難題,連美國、印度跟日本都拿不出很好的解方,台灣受限於地理位置跟敏感的統獨議題,理論上需要花費更大的智慧來做出思考,但是許多國民黨內的人士,還是盡可能迴避這些敏感議題。其實問題永遠都在,逃避現實不會是解答。黨內應該盡快進行路線討論,讓全民關切的安全貿易問題能夠得到兩全其美的解方。這個過程肯定辛苦又艱難,但是國民黨若不脫胎換骨,永遠都會受困在同一個地方。

民眾黨如何走入體制

民眾黨雖然目前只有八席立委,但是靠著關鍵人數跟黨主席黃國昌搶眼的表現,其實已經成了台灣關鍵性的角色。身為第三大黨,如何在議題選向上領先於其他兩大黨,也是一門功課。的確,民眾黨對於政府官員的監督非常嚴厲,不過如何在敏感的兩岸議題上,跟政府施政上,提出更多具體可行的方案,技巧性地在兩黨政策上鑲嵌入自己的主張,民眾黨的確可以多加著墨。

第三大黨是否一定要衝撞體制才能生存?這的確是個大哉問,也不能否認,民眾黨的衝撞的確很有吸睛效果,同時也讓更多人看見了議題的急迫性。但是隨著黨走入體制,如果還持續衝撞體制,會不會模糊了民眾黨的施政焦點,或許在立委兩年體制運行後,黨主席也可以進一步來進行思考。

領袖應有的自覺

台灣的民主越發成熟,意見就會更加多元,利益也會更難整合。這在現在民主先進國中,都非常普遍。不論是歐洲的左右派路線,還是美國保守開放之爭,甚至是日本的中央地方分權,都看出這樣利益分化的趨勢。台灣的政黨領袖應該比民間更有敏銳度,更要快速因應局勢做出變化。三黨領袖學經歷都有過人之處,三黨的立委也都是社會各階層的菁英,如果除了衝突之外,看不見具體建樹,那實在有愧於全民的付託。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