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進黨在兩次罷免挫敗之後,終於要進行內閣改組,但到底會撤換多少官員?行政院長卓榮泰答詢時非常保守,他說:如果是部長加上次長,人數超過五人。
整理這幾天的改組名單,包括現任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接任行政院秘書長,現任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接掌經濟部,教育部次長葉丙成因為性評案下台,數發部長黃彥男借調期滿回任。其他就剩下衛福部長邱泰源、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有異動傳言。
改組極為小幅
這樣算下來差不多就是五人,算是極小幅的改組,如果扣掉葉丙成是個人私德問題,最重要的大概就是經濟部長,但是經濟部長在這一年的任期當中,到底做過甚麼有爭議的法案呢?或是執行過甚麼錯誤的政策呢?除了一些失言之外,民眾甚至沒辦法明確點出經濟部犯了甚麼錯誤?
可能會有人說,像是光電板被颱風吹壞,那其實是災區善後的問題,如果要說是大嘴巴洩漏了政府對美談判的內容,其實也無關談判本身是否順利。所以經濟部是講錯話而下台,如果這個邏輯真的成立,那這一年來失言的官員真的太多了,而且,真正影響民眾的是施政能力,最該檢討的是光說不練的官員。
那些人與事該究責?
行政院長卓榮泰已經發動了六次以上的覆議案,對於國會所通過的法案,幾乎是有案必反,如果要追究朝野不和諧,卓榮泰難辭其咎。內政部長劉世芳則是一邊說要轉型正義,要求各縣市都要對中正路改名;對於風災後的工作卻是慢半拍,如果說天災人禍,內政部比經濟部更是第一線的部會,但是我們沒有看到劉世芳災後的身影。
衛福部長邱泰源倚仗著醫界人脈深厚,卻無視基層血汗,在醫院急診最壅塞的時候,跑去視察第一線,醫院為了迎合上意,還趕緊清空急診,對這種公然造假,邱泰源完全無感。甚至連第一線醫院貼出醫護比13:1,換來的是上層告誡,不要造成主管機關困擾,這種「不解決問題,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的心態,居然還能牢牢坐在部長大位上。
另外如果真的要追究與民意的疏離,應是花費幾十億台幣推動兩次大罷免投票。行政院長卓榮泰跟總統賴清德都難辭其咎,另外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更是最為頑固的發起人之一,至今府院黨都不敢提議檢討柯建銘。這樣光是換幾個官員,到底有甚麼用處?
新內閣大風吹
行政院秘書長去當經濟部長,總統府副秘書長去當行政院秘書長,這種大風吹的換法,民眾怎麼會有感?又如何期待這些新上任的官員,能做出甚麼不一樣的政策?
賴政府太把美國當成太上皇,只要跟美國關係的政策都奉若聖旨,像是國防預算要佔到GDP多少比例?或是美國要求台灣開放多少市場?不是照章辦事,不然就是責備國內討論者洩漏先機、影響談判?這些會影響台灣多少就業者,結果台灣內部居然不知道進度、也無法參與討論,好像美國只要點頭就是恩典,對於國內民意反彈卻是不屑一顧,甚至認為那是反動勢力的滲透,對民意漠視至極。
民意為依歸
內閣改組是為了迎合民意,但是民意到底是甚麼?政府到底心裡有沒有譜?對於台灣內部多數的民意,是希望核能發電延續,盼望更多的經世利民政策,希望兩岸和平,降低衝突風險。這些政府都彷彿聽不見也看不到,這樣就算換了內閣,心態不變又能夠期待人民有甚麼感覺?
政府官員走不出自己的小圈圈,永遠以美國或是少數決策為依歸,忘記了是台灣兩千萬民眾一票一票選出來,授予政府權力。或許要換的不是這些內閣,而是那些忘記選民付託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