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政府透明溝通的缺口 與補救之道

醒報編輯部 2025/08/13 10:17 點閱 349 次

近來台美關稅談判引發的爭議,成為檢視政府溝通能力的一面鏡子。從消息爆出日本關稅採疊加計算,到國內輿論迅速聚焦台灣是否同樣面臨「20%加N」的局面,社會的不安與憤怒迅速擴散。民眾希望得到的是即時、明確且具體的資訊,然而政府在第一時間的回應卻顯得遲緩而零碎,甚至讓人感受到推諉意味。

等到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親上火線,召開長達80分鐘的記者會,卻依舊未能給出具體答案,反而被批評內容空泛、關鍵問題避而不談。

政治溝通的本質

政治溝通的本質,不只是資訊傳遞,更是一種信任的建立。當社會質疑「疊加關稅」的存在與衝擊時,政府選擇以「早已說明」、「產業界都知道」來回應,表面上是澄清,實際卻容易被解讀為對民意的漠視。特別是在經貿談判這種高度關乎國家利益的議題上,資訊的不對稱會讓人民懷疑是否存在黑箱,從而減低政策的正當性。

在此同時,鄰近的日本、韓國以及部分東南亞國家,早在與美談判初期,就主動對國內公佈投資金額、開放市場範圍等細節,以凝聚共識作為談判籌碼。台灣在這方面的被動,反映的不只是資訊策略的保守,更是政治文化中對透明的欠缺。

澄清難以逆轉觀感

回顧事件發展,從美方宣布20%關稅到社會普遍理解這只是「地板價」,中間隔了數月。這段期間,政府未能主動進行大規模說明,導致訊息由媒體與在野黨率先揭露,輿論因此失控。當府院終於決定讓談判主將鄭麗君出面時,外界已經形成「政府隱匿資訊」的既定印象,再多的澄清也難以逆轉觀感。更何況,記者會上對於美方的具體要求、我方可能讓步的範圍、談判底線等關鍵議題,依舊以「協議中」、「持續努力」帶過,留下一片空白。

透明溝通是治理工具

政府之所以需要透明溝通,不只是因為民主社會有資訊公開的義務,更因為這是一種治理工具。在國際談判中,領導人常會利用國內的輿論壓力作為談判籌碼,向對方表明「這是我方社會無法接受的底線」。若民眾不被納入資訊流,政府在談判時就少了這層壓力支撐,反而讓對方更容易得寸進尺。這也是為何許多國家會在敏感經貿議題上,透過公開說明與社會對話,先建立一個全民認可的立場,再進入談判桌。

在這次事件中,府院的應對顯示溝通策略的兩大問題。第一是資訊發布的時效性不足,未能在第一時間掌握議題主導權,讓外部批評有機可乘。

第二是內容的完整性與可驗證性欠缺,即使公開發言,也缺乏讓民眾感到具體與誠懇的細節。這兩者疊加,直接削弱了社會對政府的信任,使任何後續的說明都被視為事後補救,而非事前防範。

三方面可補強

未來若要避免類似危機,政府必須在三個層面上補強。首先是建立制度化的即時通報機制,特別是在涉及國際談判、重大經貿政策時,應在消息曝光前後同步對內對外發布資訊,並附上清楚的數據與可能影響評估。

其次是開放談判過程的關鍵資訊,即便無法完全揭露,也應說明哪些部分因保密需要暫不公開,以及預計何時解禁,避免「全部都是機密」的模糊說法。

最後應建立與產業、專家、民間團體的持續溝通平台,讓民間的意見與擔憂能直接進入決策圈,形成雙向互動,而不是單向告知。

透明溝通並不等於毫無保留,但必須讓社會感受到政府有誠意、有能力守住國家利益。資訊的不完全公開,若伴隨誠懇的解釋與合理的保密理由,民眾往往能夠理解。相反地,資訊匱乏又態度傲慢,才是引爆不信任的導火線。台美關稅談判風波,正好為政府上了一課。

在全球政治經濟的浪潮中,真正的談判力不僅來自桌上的籌碼,也來自背後全民的信任與支持。這種信任,唯有在平時的公開與溝通中累積,到了關鍵時刻才會成為政府最堅實的後盾。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