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七月西南氣流豪雨是氣候危機警訊

醒報編輯部 2025/08/07 12:15 點閱 246 次
今年七月5日至八月4日,臺灣經歷了一場由西南氣流引發的三階段極端豪雨事件,圖為暴雨成災馬路變水路積水難解。(中央社)
今年七月5日至八月4日,臺灣經歷了一場由西南氣流引發的三階段極端豪雨事件,圖為暴雨成災馬路變水路積水難解。(中央社)

今年七月5日至八月4日,臺灣經歷了一場由西南氣流引發的三階段極端豪雨事件,不僅對中南部的民生及基礎設施造成了嚴重破壞,更映照出我們在環境保護、城市規劃、災害因應與管理方面的深層問題。

罕見的強降雨災害

從中央氣象署發布的總結報告,這場豪雨事件的特徵是:影響時間長 (約有一個月)、豪雨強度大 (連續7天最大日雨量 >200毫米)、累積雨量高(多個縣市總雨量超過2000毫米)、衝擊範圍廣 (台中以南直至屏東),期間還有多次短延時豪大雨 (時雨量>100毫米),加劇災情程度,可說是極為罕見的強降雨災害。

這場持續性的降雨災害是由多重因素交織所致。首先是氣候暖化的高溫背景,造就了我們頭頂上水汽含量豐沛的大氣河流,豪雨源源不絕;第二是大氣環流的異常條件,使得臺灣處於廣闊的低壓帶中,增強了西南季風的強度與滯留;第三是臺灣山脈地形使得西南氣流抬升,並產生渦旋運動,形成「降雨列車」的現象;第四是適逢天文大潮,與低氣壓的暴潮共振疊加,擴大沿海洪澇災情;最後是不透水的都市環境,增強了地表逕流,加上排水系統老舊且容量不足,終於形成了「複合型」的洪澇浩劫。

極端天氣成常態

這場豪雨事件再次提醒我們,氣候變遷已不再是遙遠的威脅,而是迫在眉睫的殘酷現實。在暖化趨勢下,更猛烈、更頻繁的暴雨將成為臺灣的「新常態」,我們必須正視這一嚴重的危機,並採取積極的因應措施。政府應加強氣候變遷的研究與監測,建立更精準的預警系統,以便在災害來臨前能夠更快速的採取行動。其次,社會各界應提高對氣候變遷的認識,加強推動節能減排,快速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從源頭上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

這次暴雨災害不單是防災體系的壓力測試,也是社會安全的總體檢,考驗的結果是:我們實在遠遠不及格;特別是防洪設施的老舊不足與城市韌性建設的缺失,使得我們在面對極端天氣時顯得十分脆弱。韌性城市不僅需要強大的基礎設施,還需要靈活的應變機制與社區參與;在這場豪雨事件中,許多社區缺乏有效的應急計劃,居民對災害的因應能力不足,導致災情進一步惡化。

升級防洪與韌性城市建設

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城市規劃,加強防洪設施的建設,如透水道路與海綿化社區,提升排水系統的容量與效率。同時,應建立多層次的災害因應機制,增強社區的自我保護能力。
這場豪雨事件也暴露了臺灣在災害管理上的不足,雖然政府在災害來臨前已發布了預警,但在實際因應過程中,仍然出現了諸多問題與困難。首先,應急資源的調配不夠及時,許多地區的救援力量無法迅速到位,導致災情持續擴大;其次,災後恢復工作進展緩慢,受災居民的生活無法及時恢復正常。

災害管理不僅需要強大的應變能力,還需要高效的恢復機制。政府應加強應急資源的儲備與調配,確保在災害來臨時能夠迅速響應到位;同時要建立完善的災後恢復計劃,確保受災地區的基礎設施與居民生活能夠盡快回復正常。

能接納暴雨的衝擊,也守住安全的界線,與災共生共存,是現代臺灣最需要的策略,我們要以「預防為先、韌性為本、智慧運用」三大原則,重塑全方位的風險管理架構。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