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核電廠延役或重啟,都需要龐大的資源、法規處理,處理不當更容易致災,反對核三貿然重啟!」蠻野心足協會等環團4日召開記者會,呼籲民眾對重啟核三公投投下「不同意」票。屏東核安委員會賀立維強調,台灣在制度與風險評估都尚未完全下,就要貿然重啟核電,後果難以預料,不應同意重啟。
重啟安全難保證
賀立維強調,以美國「水晶河核電廠」為例,與核三都是壓水式反應爐,原訂2009年更換蒸汽產生器,但結果卻變成一場災難而永久停機,在拆除與更換產生器造成核島區結構的損傷,整個維修費用曾超過30億美元。他強調,更何況核三有恆春活動斷層經過,過去曾發現沼氣外洩,還有多次核安事故與輻射汙染事件,貿然重啟會增加周圍居民健康風險。
慈濟公衛系副教授謝婉華強調,核事故對健康的風險,透過環境汙染、人體直接暴露,由口、鼻進入人體,會累積劑量而加重輻射對人體危害,短半衰期的碘131恐影響1星期到半年,長半衰期的銫137、鍶90半衰期從6個月到100年,長半衰期的239鈽等,對人體容易造成甲狀腺癌、白血病等癌症風險增加。
前員工滿身職業病
「燃料棒破損、冷卻水洩漏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謝婉華舉例,包括空氣、水、土壤與食物鏈遭受汙染,還有海洋、地下水汙染與長期土地禁用等問題,福島災區的產後憂鬱症比例明顯升高,核災疏散者出現PTSD、社會斷裂與被汙名化,對於身體與心理都造成複雜與多層次的影響。
前核電職災勞工李桂林指出,他曾於核一、核二高輻射區域,親身經歷核電勞工的健康代價,當年台電教育訓練不足,沒有給員工配備鉛衣、鉛毯與鉛玻璃等防護,因此從民國69年就有出現職業病,包括「再生不良性貧血」、「中重度低細胞性骨髓併巨核細胞耗盡」等症狀,免疫系統嚴重受損。
核三公投請投不同意
環團總結指出,核三即使經過安全評估也無法完全確保安全,例如核三2013年曾喪失外電84天未及時發現,2016年,核二廠二號機大修、經過原能會檢測,不久後便發生避雷器爆炸,環團說,核三40年來狀況不斷,好不容易屆齡除役,不該再重啟而威脅國人健康,呼籲公投票投「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