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詐騙下的台灣 社會防線全崩解

醒報編輯部 2025/07/08 10:43 點閱 219 次

台中豐原一家五口集體走上絕路的悲劇,如同沉重警鐘,敲響在台灣每一個角落。他們並非家暴受害者、也並非罹患重病的家庭,而是一個單純努力生活、經營早餐店的中產之家。

社會制度性的失能

僅僅因為一次錯誤的信任、一場看似普通的投資邀約,他們墜入詐騙深淵,從被誤導、被恐嚇、被迫借貸,再到求助無門、最終決定全家離世,這不只是個別命案,更是一場制度性失能的社會悲劇。

事件起始於長女因同學介紹,參與所謂「金豆代購」的刷卡投資計畫。對方聲稱只需用信用卡購買金豆、即可坐收代償及高額回饋報酬,起初運作如常,連父母也一度信任其合理性,甚至抵押房產借貸協助。

法律與行政如同高牆

但隨著銀行凍結帳戶、詐騙集團轉向追債,謊言終於被撕破,取而代之的是五百萬的巨額債務與層層威脅。他們被迫簽下本票、支票,甚至遭警告要被「找精神病來殺人」,恐懼籠罩全家。兩度向地方議員尋求協助,卻因無法明確說明而被婉拒,法律與行政體系形同高牆,讓他們退無可退。

最令人心碎的是,遺書中透露一家人數月以來持續在恐懼、羞愧與無助中煎熬,幾乎無人可訴,在社會的冷漠機制中漸漸喪失生存的希望。雖然試著向外求援,社會系統卻未能提供接住他們的網。當議員與警方的回應變成一紙流程、當詐騙集團比司法還要迅速、當家人之間僅能彼此安慰卻無路可逃,死亡成了他們眼中唯一能解脫的方法。

讓受害人不敢活下去

這起事件再次顯示詐騙不只是金錢犯罪,更是結合人性弱點與制度縫隙的社會毒瘤。

詐騙集團所謂的「養套殺」手法,從建立信任、甜頭測試、到突然翻臉追債,每一步都精密設計,誘使受害人走進圈套。更可怕的是,他們操控的不只是財務,更是心理。他們懂得如何讓受害者不敢報案、不敢聲張、不敢離開,甚至不敢活下去。

對此,社會制度假設應該早已建立起強力防火牆,然而在這起案件中,無論是金融監控、法律反應、社福支援,甚至是公職人員的同理心,全都失守。

社會全面失守

政府過去雖大力推動反詐騙宣導,但顯然無法阻止詐騙手法的變形與蔓延。許多投資詐騙已經不再是傳統電話詐騙,而是由熟人引介、包裝為合法公司與合約,讓人防不勝防。

因此防詐教育不能只是由警方製作幾則影片放在網路,而必須深入校園、社區、職場與家庭,從小培養風險意識與判斷力,並強化金融識讀與法律常識。同時金融機構也應強化風險控管機制,對短時間高額刷卡或異常借貸設下及時警示機制,協助識別潛在詐騙行為。

制度反成加害共犯

另一方面,司法與行政機關更須正視被害者求助的複雜性。詐騙被害者往往因羞愧、恐懼而遲疑報案,若公部門僅按規章冷處理而無設身處地的理解與協助,那麼制度不但無法援助,反而成為加害者的共犯。因此政府應設立一套「詐騙即時應變機制」,如開設匿名申訴管道、成立反詐被害者支援中心,整合法律諮詢、心理輔導與警方保護,讓人們即使害怕也能安全發聲。

這場悲劇也點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結構問題,在高房價、高物價、低薪資的壓力下,許多中產階級家庭原本就是勉力維生,一場意外的財務打擊,就足以讓整個家庭崩解。王家並非一夕間變成弱勢,而是因為制度未能接住他們,才在幾個月內徹底墜落。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中產」是否真有足夠的安全網?當人們面臨風險時,是否能從社會中獲得實質支持,而不是只能靠親情硬撐?

國家無法保護人民

悲劇發生之後,社會輿論一片譁然,媒體爭相報導,政治人物也紛紛表態要「加強反詐」與「修法嚴懲」,但如果只是口頭承諾,等待新聞熱度過去,這一家五口的犧牲終將白費。

他們留給我們的,不只是傷痛與淚水,而是一個無比重要的提醒,我們的社會距離成為一個能夠真正保護人民安全與尊嚴的體系,還有漫長的路。

在哀悼的同時,我們更應用力推動制度變革,從防詐教育、金融監管、法律介入,到社會支持機制的全面升級。唯有如此,這起悲劇才能不只是遺憾,更成為改變的契機,讓下一個王家,還有活下去的選擇。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