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獎系列3-3〉外來強將競爭 找回金馬尊榮不簡單

胡幼鳳 / 前台北電影節總監、楊士琪紀念獎主委 2025/07/06 16:50 點閱 147 次
比利時的作曲家福多瑪(左)以新加坡導演楊修華(中)的《默視錄》,獲金馬獎最佳配樂之後在台北電影獎再獲同獎項。右為監製陳璽文。(網路截圖)
比利時的作曲家福多瑪(左)以新加坡導演楊修華(中)的《默視錄》,獲金馬獎最佳配樂之後在台北電影獎再獲同獎項。右為監製陳璽文。(網路截圖)

台北電影獎今年外籍兵團好吃香!

台、法、新加坡跨國合作的黑白片《白衣蒼狗》得到三個獎項,創下台北電影節首度出現外籍影帝–泰國演員萬洛隆甘迦,法國攝影師米卡埃爾卡普隆得到最佳攝影獎、新加坡的音效師林廷琍和台灣的音效師合作得到最佳聲音設計獎。

法星泰印比表現

得到最佳劇情片的黑白片《小雁與吳愛麗》,由印度攝影師卡迪克維傑掌鏡,編導林書宇獲最佳編劇、楊貴媚在獲金馬女配角獎之後再得此獎。

黑白片的色調層次多,藝術要求高,儘管票房不理想,卻更受影展青睞。但純本土製作,入圍6 項張作驥的《優雅的相遇》在此次成績掛零。

另一純本土製作的創意喜劇《鬼才之道》入圍14項獲3獎,得最佳導演(徐漢強)、最佳視效和動作設計。

獲百萬首獎的最大贏家是最佳紀錄片《大風之島》,不懂中文也不懂台語的日本剪輯師秦岳生,整合梳理20年來導演許雅婷記錄樂生療養院抗爭歷程的1800分鐘素材,濃縮淬取為119分鐘,拿到最佳剪輯獎。

比利時的作曲家福多瑪以新加坡導演楊修華的《默視錄》,獲金馬獎最佳配樂之後在台北電影獎再獲同獎項。

外來和尚較會念經?

來自新加坡的導演曾威量和尹又巧合導的新作《白衣蒼狗》,此片以「移工悲歌」和偏鄉長照的社會議題為核心。曾威量師承侯孝賢,長鏡頭語言敘事明晰,去年在金馬獎就得到最佳新導演獎。

電影一開場的長鏡頭就令人不忍卒睹、震撼不安,那是一個臀部糊滿屎的背部特寫,接著是萬洛隆甘迦飾演的照護者悟姆,耐心地以毛巾逐一擦拭穢物。

攝影師的鏡頭非常有主導性但並不煽情,讓觀眾旁觀悟姆如何遭到不公不義的對待。

非法移工悟姆受黑心雇主剝削欺凌,被雇主仲介去照護久病臥床的病患,他溫柔地悉心照護,但病患家屬不信任他,把他反鎖室內,下班前如防賊般粗暴搜身。一日病患突發意外,他打119求救,救護人員不得其門而入,緊急找到家屬才打開門,人送急救了,但因為驚動了警方,他被黑心雇主痛打成傷。

泰國移工最早來台

一般觀眾認為泰國男性移工擔任照護工在國內很少見,但在台灣學電影,居住了15年的曾威量,曾拍過多部短片長期關注東南亞移工。他指出:泰國移工是台灣最早引進的移工,在2000年後泰國經濟起飛後才較少來,因此非法男移工在照護資源缺乏的台灣偏鄉是合理存在的。

曾威量以自身在新加坡照護親長的經驗說:「當我們在照顧自己的親人時,都覺得時間特別長,每個咳嗽聲或其他細節都被放大,需要照護者毫厘不差地關照,但我們只回饋小恩小惠。」他以本身見聞配合在台田調為創作根源,希望藉電影改善社會的不公不義。

片中沒有配樂,但各種生活中的聲音充斥耳中,就像主角孤立生活在侷限空間中,生活所有細節被放大,屋外的雨聲、車聲、火焰燃燒聲、畫面外的對話聲、針筒注入聲,聲聲入耳有如環境重現,聲音設計營造出強烈的真實感,讓人共情主角無助無語的心聲。

萬洛隆甘迦是國際影展常客,在片中飾演的泰國移工,關心病患甚於家屬,善良、寡言又盡忠職守,一臉畏縮的衰像,而在頒獎典禮上,看他幾乎全程用中文致謝辭的自信、俊朗,簡直判若兩人,可見演技之精彩。

百萬首獎《大風之島》

最特別的是百萬首獎《大風之島》的日本剪輯師秦岳志與導演許雅婷的合作。

樂生療養院與日本淵源甚深,源於1930年代日本殖民政府枉顧人權,在新莊迴龍半山坡建立強制隔離痲瘋病患(漢生病)如監獄的醫院,當時聚集上千病友,但樂生的土地,於2000年被賣給捷運局而遭迫遷,引發樂生院民為保留樂生展開自救,結合社運人士支援走上街頭抗爭。2005年尚就讀政大的許雅婷,開始長達二十年的紀錄片拍攝,並於2018年開始用國際募資方式完成此片。


”AA”
獲百萬首獎的最大贏家是最佳紀錄片《大風之島》,日本剪輯師秦岳志拿到最佳剪輯獎。圖為紀錄片「大風之島」最佳剪輯,導演許雅婷(左2)、剪輯秦岳志(左)等人合影留念。(中央社)

秦岳志表示自己受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啟發才踏入電影圈,他對台灣的熟悉來自喜愛台灣新電影,這也與今年得到台北電影獎卓越貢獻獎的張昌彥一直促進台日電影交流,向日本觀眾推介侯孝賢、楊德昌電影有關。

許雅婷拚日英字幕

樂生迫遷因捷運開通已成事實,院民泰半凋零,片中有很多樂生院民的台語訪談已成最後身影,而許雅婷用了一個相當費工的方法,把所有素材都配上了日文和英文的字幕,遞交給日本剪輯師秦岳志,兩人越洋溝通,達成以沉靜卻強韌的姿態,凝視歷史創傷群體的共識。

福多瑪是比利時當代作曲家,他來台14年,在台已創作逾80部影視配樂作品,多次入圍及得到金鐘獎及金馬獎音效、聲音設計等獎,2022年經內政部審核通過高技術人才歸化中華民國國籍,嚴格說來已非外籍人士。

在《默視錄》獲得金馬獎和台北電影獎的最佳配樂。他以印尼傳統音樂甘美朗打擊樂來設計配樂,增添了這部以「窺視」為主題的電影的神秘感。

用甘美朗音樂風格為華語片配樂,相當罕見,2022年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的《熱帶複眼》,紙紮藝術家張徐展偶動畫曾給合台灣陣頭與甘美朗音樂,讓人耳目一新。

台北電影節調整定位

有很多事務,生活其中的人往往習以為常視若無睹,而外來者反而有獨到見解,投入創新元素,刺激大家重新省思。

今年這麼多外籍影人得獎,可見台北電影節不再以鼓勵本土電影創作為定位,而企圖藉由影展、工作坊及與其他平台的合作,與亞洲獨立電影創作者及影視產業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金馬獎鼓勵全球華人電影,近五年來金馬受大陸抵制,使國內這兩大影展入圍名單愈來愈多重疊,在金馬獎失利的本土影人,想在台北電影獎找回尊榮,現在面對外籍兵團的強勢進攻,可不簡單了。


”AA”
「小雁與吳愛麗」榮獲最佳劇情長片,導演林書宇(左4)、演員曾國城(左2)、夏于喬(左5)、楊貴媚(右4)等團隊成員一同拿著獎盃合影留念。(中央社)


”AA”
純本土製作的創意喜劇《鬼才之道》入圍14項獲3獎,得最佳導演(徐漢強)、最佳視效和動作設計。圖為《鬼才之道》導演徐漢強。(中央社)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