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莉絲‧華特斯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廚師之一。如今的美國之所以有吃沙拉的習慣,其實是她的貢獻:在速食文化從戰後一路風行到七〇年代的時代背景,她提倡新鮮、在地食材的重要性,而她的餐廳「帕尼斯之家」(Chez Panisse)即為貫徹此理想的傳奇餐廳,現已開業五十餘年,被視為加州料理的誕生地。
在本書中,華特斯回顧自己在充滿變革的時代浪潮下,如何摸索出對於飲食之美與享受生活的信念,並在日常中專注於體驗、徹底實踐,發展對在地飲食與永續環境的關懷。
書中從童年點滴寫起,並以帕尼斯之家的開幕夜作結,寫作上今昔交錯,夾雜人生故事與個人反思、照片與書信,是一部珍貴而私密的作品,讓人一窺一位非典型廚師與倡議者的養成。
一九六七年六月的某個下午,我走出大衛家,街坊裡家家戶戶都在播放披頭四的《胡椒軍曹寂寞芳心俱樂部樂隊》(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專輯。真的是家家戶戶。戶外很溫暖──你可以站在街上,聽從敞開的窗戶傳出來的音樂。這就是一九六七年夏天柏克萊的氛圍。
當時美國國內前景黯淡,但披頭四帶回了希望──他們的音樂傳達來自英國的訊息,歡樂、誠實和包容大度的訊息。人人都認同他們的音樂。那樣的音樂比某個人當選更有意義──重點在於愛。而且他們的音樂使我重拾希望。這就是我的「愛之夏」(Summer of Love)。
維多利亞式老房子
那時我已經正式和大衛同居,住在有角樓的維多利亞式老房子裡。我們有一張很大的舊桌子,而且我們總是邀請很多人共進晚餐──食物就像音樂,是一股使人安定下來的力量,使人能回歸美好和正軌,再次對世界抱持希望,把所有人齊聚在桌邊暢談政治或打牌。
那個時期的我常常做焦糖布丁和巧克力慕斯,因為每個人都喜歡這兩道甜點。我也做其他菜餚,但拿手絕活是巧克力慕斯和焦糖布丁。我會添加干邑白蘭地或柑曼怡香甜酒代替食譜裡的香草精──這是我的烹飪祕方。
有一次,我把巧克力慕斯端上桌,然後大衛說:「你應該知道,這裡面的蛋白質比一般越南農民一星期攝取的蛋白質還要多。」對大衛來說,凡事都和政治有關──對我來說也是,但我還不打算放棄巧克力慕斯。
自己親手做法式
在我開始準備那一頓頓晚餐時,我不認為我已經有作為一個廚師的自覺。我對吃這件事感興趣。從法國回來後,我想像法國人一樣吃東西,而我能再次品嘗那些風味的唯一辦法,就是自己親手做。
柏克萊和舊金山沒有餐廳做法式料理──即使真的有,我也負擔不起。烹飪的過程很累人──我心裡想著某種味道,而我真的很想把食物變成那個味道。起初我做不到。我永遠做不出合我心意的菜,除了我做的巧克力慕斯或焦糖布丁,但這兩道甜點無論如何都討喜。
大衛和我發想出一個主意,為《舊金山特快時報》(San Francisco Express Times)撰寫關於烹飪的專欄,這份報紙只發行了大概九個月。我想讓所有為《舊金山特快時報》工作的人對真食物感興趣。
愛莉絲的餐廳
法國是這一切的源頭──我在那裡被喚醒,開始懂得品嘗,我希望每個人都像我一樣被喚醒。我堅信,如果我給人們吃對的食物,如果我讓他們去品嘗以前不曾吃過的東西,我就能贏得他們的心。
這就是「愛莉絲的餐廳」(Alice’s Restaurant)專欄誕生的背景故事。大衛同意用書法寫下專欄內容,並為每個食譜製作版畫,而我向有下廚的朋友蒐集食譜靈感。我會品嘗朋友做的料理,寫下食譜,而後詢問是否可以用在我的專欄上。我會親自試做食譜,看看人們喜不喜歡,如果他們喜歡,我就把食譜收進專欄。
我不知道我有沒有充分標記那些食譜的來源──不過,食譜的來源很難判斷,因為每個食譜都很不固定,而且如果你對食譜做一兩個更動,它幾乎就變成你自己的食譜了。但認識食譜背後的人物、歷史和傳統很重要,要知道它們原先的基礎是什麼。
(這就是我認為所有帕尼斯之家的食譜都是共同創作的原因,靈感來自很多不同的廚師。而且,一旦我們那些食譜和世人見面,我認為,它們就屬於每個人──越多人擁有越好。)
經典食譜寫專欄
我的味覺在法國被喚醒,但專欄不僅限於法國料理。我們出版各種食譜,從最簡單的摩洛哥胡蘿蔔沙拉到某人的俄羅斯祖母的牛肉羅宋湯(borscht)。我沉迷於製作發表在專欄的每一道菜,還有很多其他菜餚。
譬如紅酒燉牛肉,我會用牛腱熬真正的牛高湯;或用胡蘿蔔、韭蔥和油醋汁做的生菜沙拉;或蛋黃醬水煮蛋,這是一道非常經典的法國菜,在煮熟的雞蛋上淋大量的手打蛋黃醬。掌握乳化之前,我做了很多失敗的蛋黃醬,最後靠著把半顆生馬鈴薯戳在叉子末端,然後拿它打蛋黃醬,才終於成功了──這招是我從某人的祖母那裡聽來的。這麼做真的有效,很神奇。
因此,我在專欄上把這個指令一字不差地寫進蛋黃醬食譜裡:「拿一個寬底碗,用一根戳著半顆馬鈴薯的叉子,平坦的馬鈴薯切面朝外,把兩個蛋黃打勻。」因為我用這個方法是有效的。我真的每次都是這麼製作蛋黃醬──至少在帕尼斯之家開張之前,我都是這麼做的。不可思議吧。
適合裱匡的食譜
一旦我把食譜調整好,大衛就會立刻用手寫花體字和插圖呈現食譜,無需編輯,接著把完稿送給報社。我無法控制他決定畫什麼──我讓他自由發揮。
在呈現某一道食譜時,他選擇畫一座城堡和一名騎馬的中世紀士兵,而醃漬番茄這道菜肯定和城堡與騎士一點關聯也沒有!但遇到像大衛這樣傑出的藝術家時,你也沒什麼好說的。更何況,他根本沒收費──都是出於愛。最重要的是,那些插圖總是很美,讀者把它們收藏起來欣賞。
幾年後,大衛將所有的「愛莉絲的餐廳」專欄文章整理成一本作品集,取名為《三十道適合裱匡的食譜》(Thirty Recipes Suitable for Framing),書的銷量很好,幫他賺到買下印刷工作室的錢。
柏克萊象徵標誌
大衛每年都會為帕尼斯之家的週年慶製作海報──有時,你無法想像他在想什麼,因為海報的圖像似乎和帕尼斯之家無關。不過,有些時候又真的和帕尼斯之家正相關。誰知道他的天才腦袋到底在想些什麼?但他創作的藝術總是獨一無二。他的作品成為柏克萊的象徵標誌,隨處可見。
從法國回來後,我意識到也許我嘗到的味道和別人不一樣。柏克萊有一家廚房用品店和書店名為「廚房」(The Kitchen),我很喜歡去逛逛。經營這家店的老闆叫金‧奧普頓(Gene Opton),她有草莓金髮,綁辮子,穿著奇怪的農家短衫和阿爾卑斯山傳統女裝工作服,就像從電影《海蒂》(Heidi)走出來的人物。
金送給我英國飲食作家伊莉莎白‧大衛(Elizabeth David)的料理書,那本書就像一縷陽光。她也是在拜訪法國後被徹底改變的法國迷。我對她在法國市場間穿梭,探索蒸淡菜的味道,為羊萵苣沙拉陶醉,感同身受。
在烹飪上動頭腦
我很慶幸向她學烹飪──她能用不受拘束、優雅的散文書寫食物。她把食譜寫成短文,沒有明確的食材數量,例如「放一把這個」或「加一小撮鹽」。她還會寫出「取一朵漂亮的奶油萵苣,稍加調味」這類的話──這就是她的食譜全文了。
這代表讀者必須真正在烹飪上動腦:她是要我這樣做嗎?也許她要我用另一個方式?她激勵讀者去思考,並且仰賴自己的感官。我讀伊莉莎白‧大衛的書,每天都像在和她對話。
有些東西在撰寫食譜的過程中可能會佚失。人們有時會太過專注於抓食材的量,以至於他們沒有在下廚的同時一邊試味道──到頭來,他們沒有信心不看著食譜做飯。
我最喜歡的食譜
我喜歡伊麗莎白‧大衛、理察‧奧爾尼(Richard Olney)、戴安娜‧甘迺迪(Diana Kennedy)和瑪杜爾‧賈弗里(Madhur Jaffrey)等偉大的食譜書作家,他們用美妙的文字描述食材原料,然後鼓勵你到農夫市集親身感受這一切。農夫市集才是真正學習烹飪的地方。
法國名廚亞朗‧杜卡斯(Alain Ducasse)說,百分之八十五的烹飪是採購──甚至可能不止,可能是百分之九十。但這當然不是指去超市購物──而是去農夫市集,或走進你的後院,尋找成熟、美麗、有活力且當令的食材。以下是我最喜歡的食譜:「在八月買一些熟得恰到好處的無花果,把它們擺進盤子裡,然後大快朵頤。」
不,我最喜歡的食譜是這個:「去菜園裡剪一些薄荷,燒水,倒在薄荷上。等待。然後飲用。」這是我最喜歡的食譜。(宇欽/輯)
《我生命中的五感滋味》
作者:愛莉絲.華特斯
出版社:二十張出版
其他書訊:
《2025-2035世界未來報告書》
作者:朴英淑, 傑羅姆.格倫
出版社:高寶
當AI與新興科技蓬勃發展,碰上極端氣候衝擊經濟與生存,人類生活勢必會出現史無前例的巨變。知名未來學家對氣候、能源、醫療、教育、科技的觀察與行動指引,帶領我們站在變革浪潮之巔,即時掌握趨勢,共同邁向更明亮的未來。科技進步正在創造無限可能,但也帶來了許多挑戰,我們該如何從中取得平衡,打造更理想的未來?
本書由全球未來發展研究智庫「千禧年計畫」權威專家執筆,結合最新數據、趨勢洞察與深度研究,直擊全世界必須共同面對的關鍵領域與議題,預見正在加速到來的衝擊與機遇。
《美國秩序的根基》
作者:羅素.柯克
出版社:博雅
美國的團結與秩序源自何處?在這部經典著作中,思想家羅素‧柯克深入探討了塑造美國精神與共和體制的核心信念與制度。他從歷史與文化的深處切入,以「五城故事」勾勒出美國文明的根基:
耶路撒冷代表宗教倫理的價值觀,雅典彰顯理性與哲學思辨,羅馬傳承法律與制度的基石,倫敦奠定自由與憲政的框架,而費城展現革命與民主實踐的創新力量。這五座城市象徵了美國文化的思想根源,也是其對全球持續產生深遠影響的基礎。這是一部兼具歷史深度與文化洞察的經典作品,為探討美國乃至現代世界秩序的讀者提供了重要參考。
《老師的第八節課:教育現場教會我的27件事》
作者:戴逸群
出版社:商周出版
您是否好奇,在升學主義掛帥的台灣,是否還有不一樣的教育風景?是什麼樣的機緣,讓一位獲獎無數的熱血教師,放棄都市公立高中的優渥環境,毅然決然前往資源匱乏的偏鄉服務?在偏鄉高職任教,他面臨了哪些挑戰?又有什麼樣的體悟?本書將透過師生之間的點滴故事,帶您感受教育最真摯的感動。
本書中,逸群老師將他教學生涯的點滴寫成故事,分享他與學生真誠互動的每一個瞬間。這些故事不僅是記錄了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也描繪了一位老師在教育路上的堅守與蛻變。即使在教學生涯前半場已取得諸多成就,他仍決定用一生功力陪伴高職學生,翻轉偏鄉學子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