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總統日前提出的軍人搭機「自動升等商務艙」構想,無疑是出於提升軍人形象與地位的良好初衷。然而,這項看似簡單的政策宣示,卻引發了社會廣泛的討論與諸多疑問,其潛在的執行細節、可能帶來的社會觀感,以及與國家長遠教育策略的連結,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政策的執行挑戰
首先,總統的倡議缺乏明確的細節,這正是引發諸多疑問的關鍵。我們不禁要問:
一、適用範圍是國內線還是國際線? 兩者的票價差異巨大,對航空公司營運的影響也截然不同。若僅限於國內線,其象徵意義或許大於實質效益;若擴及國際線,則勢必涉及龐大的成本轉嫁問題。
二、是否限於穿軍服的軍人,還是便服軍人也適用? 區分標準若不明確,可能導致執行上的混淆與爭議。若便服軍人也適用,則如何辨識其軍人身份,避免冒用?這不僅是執行的技術問題,也關乎政策的公平性與正當性。
三、是針對軍官,還是所有軍士官兵一體適用? 軍隊內部階級分明,若只針對軍官,可能加劇軍中內部的階級矛盾;若所有軍士官兵一律適用,其牽涉人數與潛在成本將會非常龐大,對納稅人而言是否公平?
這些細節若未釐清,政策在執行上恐將面臨重重挑戰。航空公司是否樂意配合、如何承擔額外成本、以及如何避免政策被濫用等問題,都亟待解決。若最終執行成效不彰,甚至導致混亂,確實有可能讓總統「灰頭土臉」,而軍人也可能因此「坐得有點心虛」,反而未能達到原先提升尊榮感的目的。
社會資源分配的權衡
總統此舉,立意是想表達對軍人的肯定與感謝。然而,在一個多元的社會中,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何其多?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的犧牲奉獻、警消人員的出生入死、教師在教育崗位上的默默耕耘、甚至基層勞工在經濟發展中的辛勤付出,他們的貢獻同樣不可抹滅。若獨獨給予軍人搭機升等的特殊待遇,難免會引發社會大眾對於「公平性」的質疑。
如何讓所有人都心服口服?這是一個複雜的社會議題,單靠一項特殊禮遇恐怕難以達成。社會資源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分配,並讓廣大民眾感受到政府的公平性,是執政者必須審慎思考的課題。若政策的推行未能充分說服民眾其正當性,反而可能加劇社會內部的矛盾與不滿情緒。
尊重軍人形象不走短線
筆者完全認同提升與尊重軍人形象與地位的重要性,這不僅是對軍人付出的肯定,也是凝聚國家向心力的重要一環。然而,這種尊重絕非一蹴可幾,更不可能透過臨時性的政策要求來達成。真正的尊重,必須是潛移默化,甚至從小教育起,才能深植人心。
我們觀察到某些國家,國民對於軍人有著發自內心的敬意,看到軍人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時,甚至會主動讓座。這種行為,並非政府一聲令下,或是提供幾項特殊禮遇就能夠促成的,它是長期教育、文化薰陶以及全民國防意識養成的綜合結果。這些國家的教育體系從小就灌輸孩子們對軍人的敬重,媒體也多正面報導軍人英勇事蹟,整個社會氛圍都對軍人充滿敬意。例如,在美國,軍人在公共場合經常會受到民眾的感謝,甚至許多商家會提供軍人折扣優惠,這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常態,而非政府強制規定。這種自發性的敬意,遠比任何強制性的「升等」來得更有力量,也更能提升軍人的榮譽感。
社會的挑戰與方向
在台灣,提升軍人形象面臨著一些特殊的挑戰。過去,由於歷史因素和政治環境的影響,軍人形象在部分民眾心中並非始終正面。要改變這種觀念,需要政府、媒體、教育機構乃至每個公民的共同努力。
•教育改革: 應將國防教育融入中小學課程,讓學生從小了解國防的重要性,認識軍人的職責與貢獻。可以透過邀請軍人進入校園分享經驗、參觀軍事設施等方式,拉近軍民距離。
•媒體影響: 媒體應多加報導軍人的正面事蹟,呈現他們在災害救援、國際合作、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的付出,改變民眾對軍人的刻板印象。
•政府作為: 除了物質上的支持,政府更應在制度層面保障軍人的權益,改善服役環境,確保退伍軍人能順利轉銜社會,讓軍人感受到國家真正的關懷與支持。
•民間參與: 鼓勵民眾參與軍事相關活動,如國防知性之旅、軍事體驗營等,增進對軍隊的了解與認同。
軍人的貢獻不容置疑,他們是國家安全的守護者,值得我們最高的敬意。然而,這種敬意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是社會文化長期積累的結果,而非靠臨時性的、可能引發爭議的「特別禮遇」。若倉促推行此類政策,不僅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導致社會反彈,讓原本的美意大打折扣。 提升軍人形象與地位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需要循序漸進,從根本上改變社會對軍人的認知。這包括完善軍人福利保障、提升軍人專業形象、加強全民國防教育,以及促進軍民良性互動等。當全社會都對軍人抱持著由衷的尊敬時,軍人自然會感到驕傲與榮譽,而無需透過任何形式上的「升等」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賴總統的初衷值得肯定,但政策的制定與推行應更為周全。我們期待政府能夠傾聽民意,廣納各方意見,共同為建立一個真正尊重軍人、支持國防的社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