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國民黨換主席 先問新人有沒有新政策

醒報編輯部 2025/05/26 14:13 點閱 750 次

有好的在野黨,才能盡責地監督執政黨。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面對賴清德總統上任的一年後,在野黨如果能有一番新氣象,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帶領國民黨從2021年已經打了好幾場選戰。

2022年九合一大選,國民黨一舉拿下13席縣市首長。2024年總統立委大選,總統雖然敗選,立委也拿下了多數,嚴格講不能算是沒有戰功,但是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野黨也的確可以思考怎麼樣更符合民意?

新人有新挑戰

台中市長盧秀燕被許多國民黨支持者視為是國民黨的新救星,盧秀燕本身是直轄市台中市的市長,同時也是國民黨中部的領頭羊。如果能順利當上黨主席,順便可以迎戰大罷免,兩戰合一可以拉升氣勢,但是這只是戰術層面。戰略來說,國民黨更應該好好思考,自己在各樣政策的論述,來凝聚跟指導國民黨內的各個力量。

首先是兩岸跟認同問題,盧秀燕對於兩岸跟認同問題基本上是避而不談。近來內政部提出的改中正路政策,她直接嗆聲中央是吃飽太閒!但是中正路的問題只是表現,更深層的還是對於蔣中正或是轉型正義的實踐。逃過了中正路問題,不代表就回應了轉型正義。

雖然國民黨內有許多人對這個議題嗤之以鼻,但是立場偏向反對現行論述的大有人在,像是知名作家張若彤,他對二二八的論述其實幫國民黨澄清了不少問題。這樣勇於面對、敢於研究,才是真正在思考民間在意的議題,如果議題不能接地氣,再多理想也沒有用。

兩岸應有新論述

兩岸問題更是關鍵,中國已經不是過去的吳下阿蒙,在這幾十年整軍建武、力行經濟的改革下,早已經躍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對這樣的對手,國民黨早就揚棄過去的反共抗俄、殺朱拔毛的歷史陳跡,問題是那下一步國民黨要如何定位自己跟共產黨的關係,同時也要釐清自己跟美國的狀態。

過去是軍事上倒向美國,政治上力求走在兩強之間,用憲法跟大陸委員會來模糊彼此的實際關係。如果美國要求台灣必須更明確的反中,或是中國要求國民黨要跟美國劃清界線。國民黨新任黨主席到底要怎麼做?

如果對於總統賴清德的路線不滿,是不是能拿出更好的說帖,還是永遠只能貼別人標籤,說別人出賣台灣,那跟當今的政治主流又有甚麼不同?

議題領域要深入

內政來說,為了增加AI發展,岌岌可危的發電量已經是各界最關注的議題。盧秀燕認為現在用肺發電,對國人健康不利,對經濟發展不好。那進一步是不是要思考核電廠如果重啟,相關的配套設施在哪裡?例如說核廢料儲存地,或是核電廠延役,這些議題都還沒有看到國民黨相關人士拿出來討論。

民進黨的壯大,很大一部分在於議題上的領先,先掌握議題,然後尋找在這個領域中的盟友,再發動聯合論述,進而立法採取行動。這樣的動作模式,讓民進黨永遠可以保持在議題上的領先,同時還能不斷增補各個領域的人才進入黨內,如果培養合適,就可以進一步成為政治人物參與選舉。

這一套策略說來簡單,但是國民黨這幾十年來還是學不會,難以在議題跟思想深度上跟民進黨競爭。

在野應整合

另外如何跟其他在野黨互動,不可諱言,民進黨幾乎將第三勢力,過去的時代力量黨的幹將吸收殆盡。現在新一波的第三勢力民眾黨也已經崛起,國民黨要怎麼跟第三勢力協作互動,包括了接下來的縣市長大選。如果不能及早因應,最後落得跟上次總統大選一樣,三個和尚挑水沒水喝,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新任國民黨主席要做的事情太多,如果還在好整以暇,以為選民會自然投向國民黨,這樣的天真,只會注定國民黨永遠只會是政壇的配角,要做主角,就得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