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從林肯總統解放黑奴開始,到現在大製作影片中,總要擺上幾位亞裔或非裔演員擔任重要角色,以示「眾生平等」,算算已經超過一個半世紀了,但美國迄今,種族歧視的現象仍未絕跡。
男女不平等
眾多婦女,從連受教育權利都沒有,發展到如今,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擔任高階主管或領袖者比比皆是的情形,所經歷奮鬥的時間也不遑多讓,但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婦女連最基本的生存權也飽受威脅。
原本主要由男性擔任的工作,如今女性多起來了,甚至超過男性,眾人似乎比較能接受,但反過來說,原本女性為主的行業,若也招進許多男性,說實話,歐美國家民眾已處之泰然,台灣多數人,還是心有疙瘩。
改變觀念不易
美國電影多半可以部份反映真實生活狀態。知名電影「高年級實習生」中,女主角是公司老闆,其夫卻在家做家務帶小孩,也主要負責與學校溝通的事,「男主內」的重要性完全不亞於「女主外」,這在文化與傳統一向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台灣,行得通嗎?
回頭看看台灣的政治發展。台灣曾經歷荷蘭、明朝、清朝、日本,然後是中華民國的統治,幸運的是,體制從威權轉變為民主,並未發生流血革命,雖然當年黨外抗爭極為重要,但癥結其實主要是,掌權者能清楚認知時代趨勢,所以沒有予以強力干預或阻擾,否則豈能如此平靜度過?
社會需要磨合
但如今能享受民主自由氛圍的某群人,並未感念當年掌權者也有部分功勞,就直接予以完全否定,甚至天真狂妄的認為,人權完全不需要磨合與妥協,擁有就如囊中取物般容易,著實讓人感到悲哀。
有人因為台灣是亞洲首個承認「同婚」的國家而感到自豪,但諷刺的是,若要談真正性別平權,台灣何以還不接受「女主外,男主內」的態勢?台灣絕大多數民意反對廢死,因為普遍水準,在發生重大刑案時,大眾並不認同,社會整體責任比個人重。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嫉惡如仇」不能包裝「忘恩負義」的錯誤,少數人的意識形態就決定政策走向,只能說是矯情與偽善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