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石倉秀明大學中輟後,經歷過一段打工生活,轉職過好幾次,也經歷過待業空窗期、擔任派遣員工。後來在便利商店看見徵人廣告,應徵進入瑞可利HR行銷公司,之後換工作逐步晉升,擔任企業高階主管、上市企業的董事。
2024年開始擔任公益財團法人「山田進太郎D&I財團」營運長。他一開始求職時,從沒思考要符合自己的「興趣」或「理想」,而是找哪個行業最能凸顯自己的優勢、哪個職位的競爭者最少,結果反而得到比別人更高的評價。該不該繼續這份工作?再去考個證照?我該爭取當主管嗎?讓工作迷茫瞬間消散的適職思考法。
正如前面提到,許多人過度專注於不斷強化、提升自身優勢,卻未意識到這些優勢要在哪裡發揮作用,對於發揮優勢的工作場所缺乏意識。當然,了解自身優勢並加以提升確實很重要,但包含人力市場在內,我們也必須確實掌握可發揮自身優勢的工作環境。
優勢與場所之間存在著乘法關係。不僅要專注於優勢,若沒有更加重視場所,就很難讓這個乘法效應最大化。所謂的市場,追根究柢就是他人給你什麼樣的評價。如何找到能讓你獲得高度評價,且更進一步取得成果的職場,這一點相當重要。這也意味著你必須站在他人的視角,客觀的了解自己。
為了提升對職場的認識,你的第一步是了解自身優勢,同時理解他人如何看待自己,這兩種看法必須同樣清晰。基本上,這兩點可說是最重要的。
擅長運用Excel例子
舉個例子,假設有一個人擅長運用Excel。對他來說,活用Excel的函數是家常便飯,不費吹灰之力就可駕輕就熟。
擁有這項技能作為優勢的人,如果進入外資金融公司或顧問公司工作,會變得如何?身為這類公司的員工,通常能熟練的使用Excel進行巨集計算、數據分析。在這樣的環境中,「熟練的運用Excel」就不再被視為優勢,而不過是一種普通的技能罷了。
然而,如果他到一個Excel技能尚未普及的公司,或幾乎沒有人擅長使用Excel的地方,情況又會變得如何?意義將會有相當大的改變。
假如有一家公司正準備推動數位轉型,僱用了一名可純熟運用Excel的人擔任財務人員,他能在一瞬間匯總數據,說不定會得到「這個人好厲害」的評價;然而,若是在所有人都會用Excel的外資金融公司,他就會得到截然不同的評論。
優勢×場所的概念
因此,即使具備相同水準的技能,選擇了不同的工作場所,會決定技能是否可作為優勢而有所發揮。換言之,優勢取決於工作環境,技能可能成為優勢,也可能不會──這就是優勢×場所的概念。沒有意識到場所重要性的人,常會犯以下兩種錯誤:
1.忽略了能發揮自身優勢的場所
想改變自己的職涯時,有些人只會專注於技能,並試圖提升。例如,產生「我一定要提升Excel的技能」、「我必須累積更多的經驗才行」的想法,但到進修機構上課、參加證照考試後,便停留在這個階段。這可說是忽略「能發揮自身優勢的工作場所」的典型模式。
2.試圖在零經驗的情況下成為專家
從只考慮技能提升這點來看,還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自己會忍不住輕率的判斷「Excel算不了什麼厲害的技能」,於是又焦急的想學會其他技能。因此,又去上程式設計課、作家培訓班等,試圖在零經驗的情況下成為程式設計師或作家,這樣的人應該不在少數。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欠缺工作場所的視角,一股腦兒只專注在提升自身優勢。
結果,這些人都進入了接案世界,撰寫每字0.1至0.5日圓的低價文章。這究竟是不是真的能發揮自身優勢的工作方式?他們反而越來越搞不清楚了。
學會技能就夠了?
前面提到兩種人的最大誤解,就是單純的認為只要提升技能,收入就會增加,還可以朝向理想的職位邁進。他們或許以為只要強化優勢,就能走上適合自己的職涯。
然而,大家應該都很清楚,公司職員即使提升Excel技能,薪水通常也不會因此增加。還有,擅長Excel、也能做財務工作的人學程式設計後,就算他學會寫一點程式,收入恐怕也不會增加。最終,他依然只是會寫一點程式的財務人員罷了。
因此,比起輕率的認為「我只要鍛鍊優勢就好」、「我只要提升能力,並獲得技能就好」,更應該考慮的是:現在擁有的優勢,是怎麼樣的優勢?能直接發揮優勢的職場又在哪裡?
將專長化為武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麼做或許能讓工作變得更輕鬆。不費力的完成工作、執行任務,不僅是適職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職涯契合的核心。換句話說,將專長化為武器,主動選擇能讓自己輕鬆取得成果的工作場所,可說是職涯契合的生活方式。
另外,自我意識與他人意識之間往往存在著差異。更準確的說,許多人會以「自我意識與他人意識不一致」的方式來評價自己。我認為,多數人通常更傾向於自我意識。
如前所述,職場與他人的評價直接相關。只要到他人評價較高的工作場所,自身優勢就更容易發揮,或有更多發揮優勢的機會。然而,許多人往往只意識到優勢,卻輕忽了與他人評價交會的場所的重要性。
很多人會問:「我的優勢到底是什麼?」他們雖然會思考自己能做什麼,卻似乎很少認真的思考,究竟該在哪裡發揮這項優勢,或如何運用這項能力。結果,他們可能會因為一直停留在無法得到回報的工作場所,而無端的貶低自己,或僅理解了自己的優勢就感到滿足,對於場所卻草率又敷衍。
DeNA招募新員工
我在DeNA工作時,曾負責招募應屆畢業的新員工。記得當時在面試的最後階段,有相當多學生都在猶豫要加入像DeNA的企業,還是去顧問公司上班。這些學生幾乎都希望將來能自行創業。
由於DeNA的創辦人南場智子曾擔任麥肯錫日本分公司的合夥人(高層),因此我通常會建議他們「最後去找南場女士諮詢看看」,並實際安排他們交流。當學生問她:「為了未來創業,進入顧問公司有什麼好處嗎?對您來說,有幫助的地方是什麼?」時,她的回答是:「完全沒有幫助。」
她接著說:「顧問公司就像高爾夫教練的培訓機構,培養的是訓練像老虎.伍茲(Tiger Woods)這類世界級選手的教練。因此就算到那裡,你也不可能成為老虎.伍茲。如果你想成為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揮桿、擊球。」
時至今日,我仍然記得她當時如此回應學生的情景。儘管如此,還是有學生最終選擇進入顧問公司。當然,如果創業不是他的目標,而是懷著想成為顧問的信念,「去顧問公司工作」就是符合他自身職涯發展的選擇之一。
1000名沒有價值?
然而,想創業卻選擇去顧問公司的人,搞不好是因為他們對發揮自我優勢的場所缺乏足夠的認知,才做了這樣的選擇。到頭來,他們被顧問這份工作的通用性較強、可獲得響亮的頭銜等因素牽著鼻子走,結果對場所的認識就變得草率。
極端的說,在現實中不存在「任何地方都通用的優勢」。優勢的強度有高低之分。例如,如果依照銷售能力,將全世界業務員的優秀程度進行排名,就會有第1名,也有被排在第1,000名的業務員。
儘管如此,如果你問:「排在第1,000名就沒有價值嗎?」我認為並非如此。即使是第1,000名的業務員,只要待在能發揮自身優勢的企業、部門或職場,當然也可以有出色的表現。
因此,我們無須在特定領域中拿到第1名,也未必非得進入前10%不可──在擁有相同優勢的一群人中取得上位,並不是職業契合思維追求的競爭方式。
意識場所的重要性
假設一個銷售能力排行第10名的人,進入員工皆是排行第1至第5名的公司裡,可能不會成為重要的戰力;但如果他進入員工皆是排行第80名的公司,搞不好會被當作神一般對待。
我真正意識到場所的重要性,是在高中參加田徑隊的時候。我會在第五章歸納與個人職業生涯相關的經歷。我以前就讀日本群馬縣的高中,在田徑隊裡擔任百米短跑選手,當時能以10至11秒之間的速度跑完100公尺。
在群馬縣,這個程度的成績雖然可以進入決賽,但能否奪冠就不得而知了。到了關東大賽,現場又有更多強勁的競爭對手,即使我跑出比10.4秒快的成績,也只能勉強參賽、和那些高手一分勝負。
然而,如果競賽是在山梨縣舉辦,不到10.4秒的速度可能會打破全縣紀錄。因此,即使能力相同,由於與人競爭的地點不同,結果可能是成為紀錄保持者,或在預賽就敗下陣來。
這也可算是一個例子,說明一個人根據在哪個場所與他人比較,其成績、結果都將截然不同。(宇欽/輯)
《實現自我的不是天職,是適職》
作者:石倉秀明
出版社:任性出版
其他書訊:
《AI傳產驅動力》
作者:湯瑪斯.戴文波特, 尼丁.米塔爾
出版社:啟動文化
真正有遠見的「非」科技公司,早就開始全面擁抱人工智慧,大幅提升競爭力。然而,根據統計,這類願意全力投入AI的大型組織仍不到1%。本書兩位作者具備在學界與業界的豐富經驗,他們將帶領讀者深入了解這些先行者的作法,幫助更多組織開啟轉變的契機。
不管是製造業、銀行到保險公司,都需要利用AI技術來推動新產品和新服務,你將看到多樣化的企業案例,包括空中巴士、中國平安保險、星展銀行等實際採納AI的運作模式,因而獲得更優秀的決策品質、顧客關係,以及更有利的定價策略。成功的關鍵不在機器,而是人的領導能力、行為和改變。
《哈佛情商課,世界頂尖學府教你的高EQ思維》
作者:西武
出版社:山頂視角文化
哈佛大學不僅傳授專業知識,更重視學生的情商發展。許多傑出校友,皆因卓越的EQ而脫穎而出。書中探討哈佛如何透過訓練學生的自我管理、人際溝通與領導能力,幫助他們在高壓環境下冷靜決策,最終成為優秀的領袖。從總統到企業家,高EQ是成功關鍵,哈佛菁英必修的情商課,打造強大內心與卓越領導力,讀懂情緒、駕馭人心,在人生與職場中脫穎而出
本書深入探討情商對成就、人際關係與領導力的影響,強調EQ比IQ更關鍵。以哈佛學子的培養模式,提供提升自制力、管理情緒、激勵自我的方法。透過總統、諾貝爾獎得主、商界領袖的案例,展現高EQ如何助人成就卓越人生,並提供測試與實踐策略,幫助讀者提升情商,實現更高成就。
《數位帝國:全球科技監理之戰》
作者:安努・布拉福德
出版社:感電出版
本書聚焦於美國、中國與歐盟三大勢力,如何透過各自的監管模式爭奪數位經濟的主導權,進而影響全球的經濟、政治與社會秩序。書中以「帝國」的概念,揭示這些強權不僅在技術與市場上競爭,更在輸出價值觀與規則,試圖擴張各自的勢力範圍。這場競爭並非單一戰線,更分為兩個層面。
國際水平競爭:美國、中國與歐盟在全球舞台上爭奪影響力。美中科技戰涉及供應鏈脫鉤與技術霸權,歐盟則以監管權力挑戰雙方,試圖塑造符合其價值觀的數位秩序。國內垂直競爭:各國政府與科技公司之間的博弈。美國依賴科技巨頭維持競爭力,中國將其作為國家代理人,歐盟則試圖削弱這些公司的權力。這兩層面的交織,讓衝突既激烈又受限,難以全面爆發或徹底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