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台幣於5月2日一度狂升逾1元至30.77元,創下40年來最大單日升幅,儘管央行尾盤出手干預,最終仍以31.064元收盤,升值幅度達9.53角。台幣強升,不少毛利率低的出口商在關稅及匯損的雙刀夾殺下,哀鴻遍野。質疑央行為何不強力阻升?
柳樹理論為何失靈
柳樹在風中能屈能伸,不像松樹直挺挺,容易被風吹斷。「柳樹理論」這個說法最早可追溯到前總裁彭淮南,他曾以「柳樹比松樹強」來形容中央銀行面對國際熱錢與匯率波動,所慣用的動態再平衡策略。這一匯率哲學在央行實施多年,早已為業界所熟知。彭總裁缷任後,現任的楊總裁也偶而為之。
進一步言之,在現今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下,維持匯率及物價穩定一直是各國央行的核心任務。尤其,央行在面對國際資金流動與匯率壓力時,採取「有彈性、適度調整、不正面硬碰」的策略,引導匯率在正常合理的軌道運行,實無可厚非。面對此波台幣強升,央行本可透過市場購買外匯來壓抑貨幣升值。但央行卻受制於美方壓力縮手。
美國雙刀架在脖子
當一國貨幣貶值,表示它相對於其他貨幣(如美元)變便宜。假設台幣匯率貶值,由原本1美元兌換30台幣,變成1美元兌換35台幣。則台灣企業出口一個產品,原本成本是300台幣,換成10美元售出。匯率貶值後,同樣的300台幣只需8.57美元,對美國買家來說台灣商品變便宜。這樣即使美國對台灣商品課徵10%或20%的關稅,價格上漲的幅度可能被匯率貶值抵消掉。
川普在 4月初宣布對等關稅後,也特別關注貿易對手國是否以匯率貶值手段抗關稅。這把刀就是來自美國財政部每年四月、十月發布的貿易對手國匯率攻策報告。台灣雖歷來避免被正式標示為操縱國,但匯率政策仍處於被美國高度敏感監控之中。特別在關稅談判節骨眼,央行更是步步為營,以免引來報復性關稅或外交施壓。
匯率是把雙面刃
眾所週知,匯率是一把雙面刃,無論升值或貶值,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台灣產業高度依賴出口外銷,又因出口產品幾乎都以美元計價,新台幣勁揚,出口商受傷最重。尤其中小型機械、化工、紡織、ICT零組件等毛利率偏低、報價彈性小的產業,若無匯率避險機制,將面臨巨大匯損壓力。在關稅戰未解的情況下,升值更成為雙重打擊,企業生存空間被迫壓縮。
據金管會統計,全體壽險業者持有的美國債券部位為5,750億台幣公債,壽險公司對其不斷擴大的外幣曝險,尤其是未對沖的美元風險,並未採取嚴謹避險措施,導致台幣計價負債與美元計價資產間出現巨大錯配(mismatch)。在面對台幣升值將承受龐大帳面評價匯損,匯損不僅可能吞蝕投資收益,亦將影響保單利差與準備金提列,今年第一季部分壽險業者已出現評價損失警訊。
綜合言之,台灣不僅在貿易、在安全防衛上也高度依賴美國;特別是,台灣夾處美中之間,而此時正值美中對抗升溫之際,不得不小心維持與華府關係的穩定。央行深知,貿然強力壓抑升值,可能觸怒華府,使得台灣陷入經濟與安全兩面受敵的處境。因此,央行不僅在匯率政策上難以張手調控,同時也面臨外交、金融、國安三重變數交織的高難度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