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櫥窗)《拉三》餘音繚繞 柏林音樂廳傳天籟

簡秀枝 2025/05/04 17:02 點閱 72 次
柏林音樂廳管弦樂團,成立於1952年的東柏林,最初名為柏林管弦樂團,於2006年改為現在的名稱,演出場地正是柏林音樂廳。(作者提供)
柏林音樂廳管弦樂團,成立於1952年的東柏林,最初名為柏林管弦樂團,於2006年改為現在的名稱,演出場地正是柏林音樂廳。(作者提供)

到柏林,當然要聆賞古典音樂會,真是幸運,是我至為喜歡的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v,1873~1943)《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開心不已。

在柏林聽《拉三》

由俄羅斯鋼琴家尼古拉•盧甘斯基(Nikolai Lugansky,1972-)擔綱演出,斯洛伐克指揮尤拉伊•瓦爾丘哈(Juraj Valčuha,1976 -),帶領柏林音樂廳管弦樂團(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50歲上下的鋼琴家與指揮,能量正旺,千迴百轉,悅耳動聽,令人難忘。

柏林音樂廳管弦樂團,成立於1952年的東柏林,最初名為柏林管弦樂團,於2006年改為現在的名稱,演出場地正是柏林音樂廳。

而柏林音樂廳(Konzerthaus Berlin)的建築,修建於1818年至1821年,當時是一座歌劇院。二戰之後改為音樂廳,位於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米特地區,距離台灣駐德國實質大使館(德國台北代表處)不遠。

鞋盒式的音樂廳

5月的柏林,白天暖陽高照,非常舒適,音樂會在下午4點舉行,我們穿過吐著綠色嫩芽的街廓前行,鞋盒式音樂廳,典雅瑰麗,滿座的音樂廳中,目力所及,大都是盛裝打扮的年長樂友,一把把精雕細刻的椅子,古色古香。

身著黑色襯衫的尼古拉•盧甘斯基,一派輕鬆,對他來說,彈奏《拉三》,是他鋼琴演奏生涯的基本款,一來向俄羅斯音樂前輩拉赫曼尼諾夫致敬,再者也是測試職業鋼琴家的里程碑,再艱澀也都要欣然面對。

沒有過多的肢體語言,上仰的顏容,沈浸在深邃的曲意中,尋光前行,一路上顛簸困頓,充滿激情,卻也柳暗花明,該部作品,一直是作曲家最受歡迎的遺作之一,深受樂迷喜歡。

象的協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於1909年,親自為該曲在紐約首演,並給它取了個綽號「象的協奏曲」,因為大象被認為是極其敏感的動物,該作品,需要極大的鋼琴彈奏技巧,以及樂曲內涵以及抒情段落的深度理解,才能敏銳詮釋。

其實,該作品是拉赫瑪尼諾夫向他8年後將逃離的俄國故鄉致敬,心中百感交集,離開家園,直到他過世,都無法重回過故里,只能在音符裡寄深情。

同樣流淌著俄羅斯血脈的尼古拉•盧甘斯基,將心比心。娓娓訴說前輩大師拉赫瑪尼諾夫的悠悠之心,對祖國家園的眷戀,恨鐵不成鋼的情愫,寞落揪心,尼古拉•盧甘斯基的琴藝扎實,手掌夠大,撐得起拉赫瑪尼諾夫的千愁萬緒,格外動聽。

鋼琴家天賦異稟

根據資料,尼古拉•盧甘斯基生於莫斯科,年僅5歲且未學鋼琴時,便能單靠聽力記憶,演奏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天賦異稟。

尼古拉•盧甘斯基的曲目很廣,可以詮釋不同作曲家的心血,他也熱忱的室內樂演出,合作過的音樂家包括:小提琴家瓦吉姆•列賓(Vadim Repin,1971-)、大提琴家克尼亞澤夫(Alexander Kniazev,1961-)、女高音歌手安娜•奈瑞貝科(Anna Jur'evna Netrebko,1971-)、小提琴家約夏•貝爾(Joshua David Bell,1967-)、中提琴家巴什梅特(Yuri Bashmet,1953-)等等。目前盧甘斯基和妻子及兩個孩子,定居在莫斯科,他同時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

至於斯洛伐克籍指揮尤拉伊•瓦爾丘哈,不過49歲,一身燕尾裝,加上蓄鬍,看起來老成許多,那或許是他希望在指揮功力之外,留給外界的老辣印象。


”AA”

《拉三》曲性堅韌

因為《拉三》,曲性堅韌,旋律優美,在樂園與鋼琴獨奏家之間,有著紅花綠葉的使命,但其實更多的直球對決,較勁、對話,盤旋飛舞,對指揮來說,強弱虛實的控制,主客角色的揑拿,格外重要,尤其該曲已經風行多年,作曲家首演的經典版本,早已烙印在樂友記憶中,要延續那樣的高度,已屬不易,要登峰造極、超越前人,更看功力。

尤拉伊•瓦爾丘哈出生於布拉迪斯拉發,在布拉迪斯拉夫音樂廳學習作曲、指揮和欽巴洛姆琴,同時,他又分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跟隨伊利亞•穆辛,以及巴黎音樂學院跟隨亞諾什•菲爾斯特學習指揮,底蘊不俗。

音樂會的下半場,詮釋奧地利作曲家亞歷山大•齊姆林斯基的經典名曲《美人魚-管弦樂幻想曲 》,極具故事性,音樂一開始,就彌漫在淡淡的憂傷中,引人入勝。

美人魚救王子

該曲源自享譽全球丹麥作家安徒生(Andersen,1805-1875)的《小美人魚》童話故事。在海洋深處,美人魚與海巫婆,交換魚尾,換取雙腿,以便能夠進入人類世界,該交易,使她失去了聲音。在一場風暴中,小美人魚拯救了位王子,相互譜出愛苗,然而,造化弄人,王子最終卻娶了別人,而她黯然回到大海,化作波浪上的泡沫,香消玉殞。

亞歷山大•齊姆林斯基很同情小美人魚遭遇,感傷之餘,乃提起作曲紙筆,創作了絢麗的管弦樂曲,捕捉了她的悲劇的命運,也讓不對等的淒美愛情,繼續傳頌人間。

尤拉伊•瓦爾丘哈與柏林音樂廳管弦樂團,沒有讓樂友失望,在敍事的同時,更多心境的呢喃,以古喻今,或者借古諷今,都是亞歷山大‧齊姆林斯基悲天憫人的聖潔情操所在,繞樑音符中,有著千苦餘恨,讓人揪心嘆息。

走出音樂廳,暖陽已西沈,迎來是濃濃涼意,刻骨銘心。

(照片:網路截圖、隨手拍、友人分享 )


”AA”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