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破解加工食品、營養和現代醫藥的偽裝和謊言》

醒報編輯 2024/08/29 20:56 點閱 777 次

隨著民眾的代謝問題日益嚴重,致力對抗全球性之糖、加工食品和科技成癮的醫界權威──羅伯.魯斯提教授及其研究團隊,不遺餘力親上火線,在全球重要論壇、媒體極力呼籲,並與各界專家學者展開激烈辯論。

魯斯提教授揭露了當前飲食相關疾病大流行背後的錯誤觀念和迷思,以及食品業透過推銷富含糖分的超加工食品,如何破壞了現代人的身心,助長了當今各式成癮問題和憂鬱症等身心疾病的流行。唯有透過攝取真正的食物,方可戰勝糖、超加工食品、肥胖和疾病對健康的戕害。

政治常透過神話傳遞,而神話本身很容易作為宣傳,然後再延續政治,循環往復。營養學領域尤其如此,或許比任何其他醫學相關學科都更多,因為有太多利益團體擁護自己的信仰和企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科學,這是揭穿神話的唯一方法。

只有科學才能粉碎宣傳話術,為新的政治格局鋪下康莊大道。醫療保健專業人士並沒有創造神話或宣傳,因為他們早已對所知深信不疑。讓我們從圍繞著神話的術語開始。這裡只舉三個例子:

健康神話的術語

一、體重:體重何時成了健康的代名詞?或許當人們開始認為健康是種新德行的那天。我們不能因為貧窮或種族而羞辱人,卻可以羞辱胖子,因為「胖等於貪吃和懶惰,人胖就是有錯」。但數據卻顯示,決定健康與否的是肝臟和內臟脂肪,而不是體重或全身脂肪。

肝脂肪頂多半公斤左右、內臟脂肪頂多三公斤,這在體重計上是秤不出差別來的,而且體重正常的人也會有肝脂肪。重要的不是外表能看到的脂肪,而是肉眼看不到的那些。

二、脂肪:這個詞是指體脂肪還是膳食脂肪?或者是後面很快會談到的脂肪酸?或是「我穿這條褲子看起來屁股會不會很大?」(友情提示:永遠不要回答這個問題。)

有三分之二的美國人依然相信「脂肪會讓人發胖」,雖然膳食脂肪確實能轉化為體脂肪,但也只有在胰島素作用下才會發生,所以膳食脂肪真的不是增加體重的起因,因為它不會促進胰島素分泌,反而是精製碳水化合物和糖才會使胰島素升高。

三、糖:這是指血糖(葡萄糖)還是飲食中的糖分(葡萄糖-果糖)?食品業說「人需要糖才能生存」,雖然人確實需要維持一定的血糖濃度,但卻並不必然要靠吃糖。事實上肝臟可以從脂肪中的三酸甘油酯分解出甘油,用來合成葡萄糖,或是把胺基酸轉化為葡萄糖,這個過程稱為糖質新生(Gluconeogenesis)。

所以你根本不需要靠吃糖來維持生命。事實上,地球上任何動物細胞都沒有依賴糖分生存的必要性,這表示你可能只是想吃糖,但實際上糖對身體並非必要。

卡路里並非都一樣

營養神話很難消除,就像佛地魔和吸血鬼一樣無法摧毀,尤其是當食品業黑暗勢力花大錢來維持和宣傳時。以下是我盡最大的努力,試著徹底擊敗每一個營養神話,讓你可以「忘記」你原本信以為真的事。

這神話是威爾伯.艾華特留下的唯一遺產。他認為所有的卡路里都相同,都一樣產生相當於四千一百八十四焦耳的能量。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卡路里就是一卡路里,但那又怎樣呢?

卡路里是多是少與它們在人體內的作用無關,體重增加只與卡路里儲存的方式有關。人體獲取卡路里並轉化為化學能的效率非常不均衡。了解這些現象就能知道實際上「熱量並非都相同」,吃一把杏仁和吃一個甜甜圈就是不一樣,即使它們的卡路里相同。

反駁卡路里的迷思

關於「卡路里就是卡路里」這個迷思,我可以舉五個例子來反駁:

一、纖維:吃下一把杏仁有一百六十大卡熱量,但身體只吸收了一百三十大卡。剩下的三十大卡無法吸收,那是因為杏仁所含的纖維妨礙了十二指腸(小腸前段)的吸收,到了空腸和迴腸(中、後段腸道)才由裡面的菌叢消化,提供腸道菌自己使用。你的確吃進了這些卡路里,但身體並沒有吸收這麼多,腸道菌倒是吸收不少。

二、蛋白質:如果要將胺基酸轉化為能量,就要透過肝臟去除胺基轉化為有機酸(例如,天門冬胺酸轉化為草醯乙酸),這要花掉兩個ATP,而合成碳水化合物則要一個ATP。這稱為進食產熱(Thermic Effect of Food, TEF)。代謝脂肪需要花2~3%的熱量,碳水化合物約6~8%,蛋白質約25~30%,這表示燃燒蛋白質比燃燒碳水化合物需要花費更多的能量。熱量在消化過程燃燒掉了,也就無法儲存。

三、脂肪:脂肪每克有九大卡熱量。但Omega-3脂肪酸不會被燃燒,而是會被儲存起來,因為大腦中的細胞膜和神經元需要它們。還有,反式脂肪無法燃燒,因為人類沒有裂解反式雙鍵的酶,但它們卻會阻塞動脈危害生命,這問題已無關熱量。總之,兩種都無法燃燒,但一種能救命、另一種會害人。

四、糖:食品中添加的糖類,成分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等比組成。兩者熱量相同,但在肝臟中的代謝方式不同,在大腦中的角色也不一樣。身體所有組織都能代謝葡萄糖,只有20%最後會進入肝臟,即便如此,胰島素也會使肝臟將葡萄糖轉化為肝醣。

另一方面,果糖只能在肝臟代謝,所以整個負荷量都會由肝臟來承擔,胰島素起不了作用,粒線體不堪重負,多餘的熱量都會轉化為肝脂肪,引發胰島素阻抗。再從另一個角度看,果糖的糖化速度比葡萄糖快七倍,無法停止飢餓素(Ghrelin)分泌,而且果糖會讓人上癮。

五、脂肪堆積部位不同:問題不在於身體是否堆積熱量,而是堆在什麼部位。人體有三個部位可能堆積脂肪,但不同部位對代謝性疾病的風險不同:一、皮下(臀部)脂肪:超過十公斤左右才會影響健康。二、內臟(腹部)脂肪:大約二.五公斤就會產生健康問題。三、肝臟脂肪:一百五十克就可能導致健康惡化。添加糖所產生的熱量,幾乎都會被轉化為肝脂肪儲存。如果卡路里都一樣,那麼熱量儲存在什麼部位根本無關緊要不是嗎?但事實並非如此,保護肝臟是首要任務。

代謝症候群疾病

含糖飲料對至少能造成三種代謝症候群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和脂肪肝,另外當然還有齲齒。那麼,對於那些愛吃甜食的人來說,無熱量的人工甜味劑如何呢?

甜菊糖(Stevia)、三氯蔗糖(Sucralose)、阿斯巴甜(Aspartame)、安賽蜜(Acesulfame-K)、阿洛酮糖(Allulose)、木糖醇(Xylitol)、赤藻糖醇(Erythritol)等等相關產品,看來是合理的替代品,因為零熱量,所以不會引起心臟病,對吧?沒有果糖,就不會有脂肪肝或糖尿病,對吧?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無糖飲料會變瘦?

美國人因為怕胖逐漸改喝無糖飲料,截至二○一○年,美國可口可樂營業額有42%都是來自無糖配方。一般民眾與糖類相關的消費有33%花在飲料上,可是現在賣出去的飲料有42%是無糖配方。所以邏輯上來說,總有哪個地方的人會因此變瘦,沒錯吧?

不幸的是,甜味劑也與代謝症候群有關,研究發現把糖換成甜味劑,並沒有減肥效果。糖類會導致代謝症候群這點已有數據證實,而代糖的部分,目前只能說與代謝症候群相關。

到底是代糖引發代謝症候群,還是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偏好無糖飲料?我想真正的問題仍是代糖是否真的能減少熱量攝取、避免體脂肪堆積與代謝疾病。(宇欽/輯)

《代謝:破解加工食品、營養和現代醫藥的偽裝和謊言》
作者:羅伯.魯斯提
出版社:堡壘文化

其他書訊:
《巴勒斯坦的11個生命:戰火下的真實生命故事》
作者:穆罕默德.阿里.哈利迪
出版社:方言文化

本書起源於黎巴嫩巴勒斯坦研究中心所辦的一場創意寫作工作坊,主題為「以自傳體散文書寫巴勒斯坦流亡經驗」,公開徵文選出了十一位參與者,最終將他們的成果集結成冊。他們不僅僅是新聞畫面中一閃而過的背景、聯合國統計資料上概化的數字,而是有著獨特生命故事的人。

故事的主題多元,篇篇訴說著形形色色的人生──有對童年的追憶,也有對自身的反思,還有對戰爭逃亡的重現──旨在撕開國際報導中「恐怖分子」的偏頗形象,揭露巴勒斯坦老百姓的真實聲音,將主流媒體忽視的面貌毫不保留地呈現在大眾眼前。

《低調創業:任何一個平凡人,都可以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商業價值》
作者:田中祐一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你想像中的創業者,都要擁有卓越的技術、超凡的創意、過人的才能,以及大筆資金?這些都是對創業的錯誤想像。低調創業能讓任何一個普通人,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模式。

擁有絕對的熱情、靠做喜歡的事情賺錢,或是投資大筆金錢大張旗鼓開店,相較於這些一般人想像中的「華麗創業」,「低調創業」是最樸實最簡單的創業模式。只要運用你在職場上本來就會的技能,以協助他人為目標,就可以在完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開展屬於你的事業。

《這一天,也許會不一樣》
作者:雷內.梅里諾
出版社:大田

這一天,糟,可能更糟?這一天,好,可能更好?每天,我們循規蹈矩,力求安穩生活;每天,我們尋尋覓覓,想擺脫內心恐懼。而,這一天,你永遠不可能得到全部,也永遠不可能失去全部。這一天,會是完美的日常?還是無法掌握的惱人日常?

雷內.梅里諾的120個極短篇,每一篇,讓你有脫韁野馬般的認同。他把腦袋中幽默的哲理進行濃縮再濃縮,描繪我們內心荒謬、可笑、矛盾的心思意念,我們所在意的一切,有時好像如此微不足道,有時又是生命的轉折點。如果是你,會用什麼角度,來發現這一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