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讀書到考試,你可以更好!》

醒報編輯 2024/05/28 20:10 點閱 817 次

提升成績,大腦需要的不是鞭策,而是有效率的科學方法。本書由兩位身經百戰的考場高手,將自己過去數年不斷打磨並反覆驗證的讀書技巧、擔任家教的實戰經驗,再挖掘周圍學霸朋友的各門各派心法,統整出一套完整的學習策略。

這些方法非常直觀、容易執行,適合各種程度,並以108課綱內容為本,提綱挈領拆解國中到高中五大科目的準備、筆記、應考策略,讓學習者能更從容的對面大考挑戰。

從心態開始改變,以80%核心動力當基底,加上20%的讀書應考技巧,懂得善用學習時間去提升專注和記憶能力,就不會再輕易為分數起伏而煩惱,當你更有自信的為目標定錨,有了頭緒,自然能擺脫焦慮,學得更好。只要你想,現在開始,絕對可以看到成長!

在高三準備考學測前徬徨的日子裡,我上網查詢各科的準備方式,然後逐漸我找到屬於自己的讀書方式:在考學測前,我把整本國文參考書記起來、背誦作文佳句、每周練習長篇作文;每天至少寫一回數學模擬考題;每一兩天寫一回英文模擬考題並練習英文作文;社會科及自然科則是在一開始就將該熟記的內容都背熟,之後不定時練習題目。

在開始衝刺學測的第一個月內,我密集的將大部分應該記憶的知識都讀完一遍,之後利用大量的題海戰術,一方面訓練解題能力和作題速度,另一方面則從題目中找尋仍有漏洞之處。然而我也很清楚,我當年這種近乎土法煉鋼的讀書模式未必適用於其他人。

之所以會寫這本書,是希望我們能夠整理出能適用於更多人、能讓現在的國高中學生在學習路上做為參考的指南。為了使內容臻於完善,我們總結自己過去的經驗,詢問了身邊好幾位讀書高手,並且參考各種關於讀書方法的書籍,最後結合出我們認為最能有效實行的方式。

一、擬大綱:幫大腦建立索引系統

之所以放在第一點,是因為我認為這是讀任何書的第一步,同時卻也是最多人會忽略的最重要一步。

人類的大腦可以記住很多事情,但請你現在細細回想,可以一件一件想起來的事情,很多都是照著時間從早到晚去回憶,可能有一個特定的情境或一個特定的種類,讓你在腦海中可以將之歸類在某個項目裡,你在找尋的時候會比較快速與方便。

讀書的起點也是如此,若能在腦海中建立一套索引系統,就像擁有一本本歸納整齊的檔案夾,當你在找尋某個知識、某一項記憶的時候,便會有條有理、快速而精準。

首先拿出「課本」

你要讀書時,第一個直覺動作是否是先翻開補習班的超精華講義,或是學校老師的「超命中猜題筆記」?但我會建議,放下補充教材,首先拿出「課本」,打開「目錄」,快速瀏覽一遍這次考試的「章節名稱」,從第一個小節,看到最後一個小節,看完目錄之後再快速翻閱考試範圍的課本內頁。

比如說高一上學期的數學課程,第一章:數與式、第二章:指數與對數、第三章:多項式函數、第四章:直線與圓。不要在一團混亂的狀態下忙著背誦公式或劈頭就解題目,要先了解課程設計的邏輯,它是先介紹基本的數字種類,接下來延伸到比較難的指數律,等到這些算式裡的數字種類你學懂了,接下來便開始學多項式,等基本的多項式熟悉了,再把直線延伸變成其他圖形,比如説圓形等等。

所以讀書最關鍵的第一步,是依照一個有條理的規則去存放記憶,這個規則不一定要照上述所講的「順序」,也可以是「種類」或「規律」。當你遇到某個問題解不開的時候,你就能更清楚的分析自己是在哪個層面卡關了,而那個層面又被儲存在腦中的哪個位置,表示那個位置的相關知識需要加強與補充。

讀書要「融會貫通」

這種方式不只能應付考試,對往後你要學各種新知識或觀點助益很多。老師們都說讀書要「融會貫通」,也就是要懂得把乍看不同領域、不同面向的事物與知識加以融合彙整,在腦海裡分門別類整理一番,用更全面性的思維去理解或分析。

請把學習想像成蓋房子,每個知識就是一個基點,學習各種學科可讓知識彼此產生連結,當越來越多的知識連結在一起,搭建出精熟穩固的基礎,進而擁有良好的知識框架,未來學習新知時就能更輕鬆的將概念建立連結上去。

以生理的角度來看,亦能將每一個點解釋為腦中的神經元(neuron),人類在學習新的概念時,腦中不同的神經元會開始連結,而一連串的神經元連結起來,就成為我們新的想法或概念。

針對考試,這個建立記憶索引的方法能讓你不至於錯漏中間的章節或細節,畢竟考題的取材一定在課本之中,只是考卷會不會用你習慣的敘述方式來考你而已!

二、做比較:買一送一的記憶法

只要有選擇題的存在,百分之八十的題目都關乎「比較」,可能是兩個相似化學反應的比較、可能是兩種相似生物細胞的比較、兩個朝代的比較、兩個朝代耕田方法的比較、兩種耕田方法背後原因的比較……就算是非選擇題,也有可能碰到需要做比較的類型。

其實當我看到「比較題」的時候,感覺不是大好就是大壞,壞的部分是若你有兩個以上的選項細節沒有記清楚,或你記反了,整題的分數可能就沒了;但如果能將「其中一個選項的觀念記得很清楚」,其他你不夠熟的,全部都可以歸類在同一類,那這個題目你做起來就會相對輕鬆。

要做有把握的比較分析,毫無他法,「自己畫表格」是最好不過的方式。(可參考書上提供的筆記圖例說明)

買一送一的記憶法

我知道補習班講義、參考書、老師補充,都會提供你各種厲害的整理檔案,那些的確很實用又有效,但對我來說,這些外在補充最大的功用是「提醒」自己還有哪些遺漏的項目與細節,因為它們通常包山包海、太大一份,簡直就是把十幾年的考題重點一口氣都整理進來了。

但我會把眼前眼花撩亂的表格篩選出自己一直忘記的、一錯再錯的,整理成自己獨一無二的表格,需要補充的地方加上註解,打死都記不起來的就用紅筆、螢光筆、星星貼紙、奇異筆去畫標記。

而為什麼會說是「買一送一的記憶法」呢(甚至買一送二、買一送三)?當你把資料整理成屬於自己的表格,你也會對行列的規則、內容更加熟悉。行與列都會有標題,這等同於重點索引的功能,就類似於第一個方法:大綱,它可讓你的記憶有很好的邏輯、框架去提取,同一行就是同個類別、同一列是同個種類,各行列之間各有關聯性,因此當你想到其中一格的時候,就能連帶想到它附近有關聯性的內容。

表格記憶也可以是「圖像記憶法」的一種,我們會在後續談「記憶力」時做更詳細的說明。

三、學畫圖:99邁向100分的關鍵

畫圖是我堅持到現在,覺得最受用也最有效的一個方法。

除了有美術細胞的人,多數人不一定天生就會畫畫,不管是一整個台灣、一幅羅馬帝國疆域,還是一顆細胞或葉綠體,一開始大概都有點難下筆。我記得剛開始做學習筆記的時候,我只畫地理、歷史相關內容,當初為了畫出一個我可以接受的漂亮輪廓台灣,我浪費了整包活頁紙,知道最後我怎麼做嗎?

我乾脆打開Word檔,上Google找了黑白的台灣地圖複製貼上,從5公分、6公分、10公分、20公分不等,列印好幾份,再把這堆台灣都剪下來,之後每次做筆記就選最適合的大小,照著描邊。

之後畫的次數越來越多,我就不再依賴這種每次去圖書館,就要帶20個台灣、20個中國、20個羅馬帝國的方法,我開始按照自己的方式畫,到後來我只追求「自己看得懂」、「自己用得到」、「可以幫助自己學習」,美觀與否、是不是長得跟真正的台灣一樣美、是不是跟自己身上的細胞一個模樣,已經是其次──啊當然,我也不知道我臉上的細胞是不是真的長這樣啊(笑)!

不讓完美主義耽誤

我畫的筆記圖,是透過很多時間的學習與練習一次次畫出來的,但我必須給你良心建議:既然要採用畫圖的記憶方法,請不要讓完美主義耽誤你太多的時間。

不過到底該怎麼畫,才能畫出對自己課業有幫助的筆記?拿基本的動物細胞為例,可以參考課本或講義的圖示,但絕對無須跟範例一模一樣,剛開始畫可以把輪廓畫得大一點,畫出細胞膜,等於決定好這個圖大概的範圍之後,從裡面最大、最中心的東西開始畫起──沒錯,就是國中生物一開始就會教的細胞核。

再來往外延伸,這時候你的眼睛很自然就會注意到「那些如果只是用看的很容易忽略的小細節」,比如說那些點點(核糖體),竟然只需要畫在粗糙內質網,平滑內質網上面則沒有;如果你比較不懂的是細胞分泌物質到細胞外的過程,那你就可以從核糖體畫到內質網,再到高基氏體。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優點:「畫出來」,除了讓大家記得「長怎樣」,還會讓大家記得「怎麼會長這樣」。(宇欽/輯)

《從讀書到考試,你可以更好!找回動力、高效學習,提高成就感的學霸5大科致勝筆記》
作者:未秧Winter, 湛樺
出版社:寫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