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平心看馬英九訪陸爭議

醒報編輯部 2024/04/09 11:12 點閱 2335 次

前總統馬英九於4月1日至11日,率領「大九學堂」20名青年學子,前往中國大陸廣東、陝西與北京,進行為期11天的參訪交流。

這次行程重新引發了有關兩岸關係、臺灣國家認同以及在中美升溫緊張局勢下,臺灣岌岌可危的地緣政治處境等議題的討論和辯論。尤其在準總統賴清德即將上任之際,此行的歷史定位和後果值得關切。

馬卸任二度訪陸

馬英九2023年3月卸任後首次訪問中國大陸時,引發了親綠陣營的強烈批評,被指為親中賣台、損害臺灣主權。但是當馬英九在南京中山陵發表演說時公開高呼「中華民國」時,情況出乎意料地出現反轉,網路言論也隨之轉變,許多人讚揚馬的立場,批評民進黨連「中華民國」都不敢明說。

這次馬英九展開第二度卸任後訪陸行程,並有望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被稱為「馬習二會」的會面。有趣的是,一開始馬英九此行並未引發親綠社群如去年般的激烈反彈,可能是綠營吸取了去年的經驗教訓,加上今年並非選舉年。

但愈近行程尾聲,綠營的批評聲音愈大,可能是想轉移最近的天災(大地震)人怒(電價漲)緣故。

任何形式的兩岸交流與對話都應該被支持,因為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有必要溝通。馬英九應可代表臺灣約百分之六十不支持獨立的民意,提供了與執政的民進黨兩岸路線不同的另一種選擇。

體現台灣多元聲音

從中國大陸的角度來看,馬英九訪陸是一個展現與臺灣各陣營和平互動的能力,並體現在臺灣問題上的戰略耐心的良機,這可能緩解在陸外資外商擔心台海爆發衝突而破壞其在大陸投資和營運的顧慮。

馬英九在中國大陸亮相,還可能被視為體現臺灣社會多元聲音的象徵,反駁民進黨代表全體臺灣民意的說法,尤其是考慮到民進黨在近期選舉國會未能獲得過半勝利的情況。

不過由於以往國民黨在闡述貼近年輕選民的兩岸政策路線時常面臨挑戰,雖然馬英九身為前總統和前黨主席,但他的作為和立場可能被視為背離黨內主流,在黨內造成張力。

馬英九訪陸的爭議顯示出兩岸關係的錯綜複雜性,國家認同、主權及地緣政治動態在其中交織難解。有人視馬訪陸為維持對話的務實作為,但也有人認為這有損臺灣民主價值,甚至威脅島內自主。

健全包容統獨論述

馬英九訪陸所引發的辯論,突顯在臺灣境內孕育一個健全包容的統獨論述的重要性,讓多元聲音都能獲得表達和建設性的辯論。一個具有高度認知和參與度的公民社會,才能保證臺灣未來走向和兩岸決策符合臺灣人民的集體意志。

馬英九訪陸重新點燃了臺灣身分認同、兩岸關係、中美台局勢和地緣政治處境等複雜議題的討論。雖然追求對話和和平解決台海緊張局勢是主流民意,但在此同時,捍衛臺灣民主原則、主權及自主權利同樣也很重要。

在應對這些挑戰時,臺灣必須堅持民主價值與承諾,同時秉持和平原則,才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