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台灣是舉世滔滔之幸福國家?

戴肇洋 2024/03/25 10:57 點閱 1717 次

聯合國從2012年起採取包括人均GDP、健康預期壽命、社會支持、自由、慷慨和腐敗程度等六項,針對143個國家最近三年平均指數進行比較。依據3月20日(國際幸福日)所公布的「2024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內容顯示,台灣位居全球排名第31名,在亞洲中僅次於再度蟬聯地區之首排名第30名的新加坡。

上述報告同時指出,在對生活評價的項目中,台灣30歲以下的年輕人認為是最為幸福的族群,相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則是認為最不快樂的族群。儘管兩個族群對生活的感受與其他國家之比較,並未呈現太大差異;然而此項數據與國內社會各界的實際感受,似乎呈現南轅北轍。

股市上揚未提高幸福

無庸置疑,過去四年台灣歷經新冠疫情威脅、俄烏戰爭干擾;尤其去年受到出口持續低迷,加上民間投資不振影響,讓經濟成長下修至1.40%,創下2009年金融海嘯之後新低。今年以來,隨著股市屢創新高,加上廠商庫存調整進入尾聲,全球產品需求回溫,拉抬出口動能,除了主計總處將經濟成長預測上調至3.43 %之外,政府高層藉此利用上述數據宣揚:「台灣是幸福之國家」。

然而,在政府高層自我陶醉幸福國家的背後,其實民眾卻呈現著滿臉憔悴景象,難以感受其情境。歸納癥結,此乃近二、三年來在高通膨、低薪資陰霾籠罩壓力下,根本不易讓多數民眾產生「幸福」之共鳴。畢竟,股市的上揚與經濟之榮景,並不等於提高民眾幸福指數。

所得增幅難追通膨

也就是說,經濟學家對民眾生活是否獲致「幸福」的評價,包括其一是每人可用所得,其二是痛苦指數。其中前者,係指名目薪資所得扣除通貨膨脹增幅之後實質所得。依據主計總處2月19日公布去年薪資統計,扣除物價漲幅,全體受雇員工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0.05%,加入加班及年終獎金之後實質總薪資年減1.04%,為7年來首度衰退,更是創11年來最大減幅,顯示實質所得增幅根本無法追上通膨,等於消費能力下降。

至於後者,則是失業率加上通貨膨脹率。過去兩年以來國內失業率都維持在4%以下,若以2月5日主計總處所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資料統計加以觀察,2023年CPI年增2.50%,僅次於通膨高峰2022年的2.95%,似乎呈現收斂情形。不過,隨著此波電價調漲幅度平均高達11%,勢必讓逐漸緩和的物價再度飆揚,此意味著未來多數民眾將飽受高昂物價之壓力。

勞保瀕臨破產危機

此外,近年以來隨著台灣人口結構快速老化,其中將保障受雇勞工退休生活的「勞工保險基金」,卻又因為制度缺陷,加上長期績效操作不佳,其財務已經陷入「入不敷出」困境,瀕臨破產危機,更別遑論讓多數受雇勞工能夠藉此安養晚年之生活。

因此,政府與其大肆宣揚今年台灣經濟將會朝向溫和穩健復甦步調,春燕即將來臨,不如從多數民眾正飽受著高通膨、低薪資的壓力,以苦民所苦致力消弭民眾滿臉憔悴的無奈,讓台灣真正呈現舉世滔滔之幸福國家。

如果始終陷入自我感受良好,卻又忽略這些無形危機對台灣社會的威脅,屆時恐將追悔莫及,此一警訊不容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