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旭岑談音樂》時間終結後的永恆渴望

蕭旭岑 2024/01/09 15:15 點閱 1855 次
鋼琴家Aimard是當代梅湘演奏大師,他年輕時與法國音樂家演奏的《時間終結四重奏》,是此曲的典範版本。(作者提供)
鋼琴家Aimard是當代梅湘演奏大師,他年輕時與法國音樂家演奏的《時間終結四重奏》,是此曲的典範版本。(作者提供)

這世間美好的音樂,多半伴隨著偶然與想像。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室內樂作品,法國現代作曲家梅湘(Olivier Messiaen)1941年被囚戰俘營時寫下的《時間終結四重奏》(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就是傳奇的例證。

時間終結四重奏

母親去年底離世後,一直提不起勁聽音樂會,好友張永青醫師夫婦為了鼓勵我走出低迷的情緒,特別邀我出席由國內小提琴家黃俊文策劃的一場系列室內音樂會,場次剛好就是現場少見的梅湘《時間終結四重奏》。

這首巨作早期多翻譯為「世界末日四重奏」,因為時間終結,意味著末日來臨。我的好友、知名樂評家明格斯曾說,這是值得聆聽一輩子的神曲。確然如此,究竟這首曲子「神」在哪裡?我會說,在於偶然的傳奇與無窮的想像。

1939年,法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剛滿30歲的梅湘投筆從戎,卻於1940年6月被德軍俘虜。然而很幸運也很奇特地,梅湘在戰俘營碰到許多喜歡音樂的德國軍官,因此他獲准作曲,甚至他在譜寫完成《時間終結四重奏》後,居然還獲許可在戰俘營首演。在殘酷的戰火下,這根本是難以想像的事。

巧妙的配置

《時間終結四重奏》編制是豎笛、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為什麼?因為剛好同時與梅湘被俘的音樂家,分別有豎笛、小提琴與大提琴家,如果他沒有碰巧遇上如此組合,這首曲子就不會是這樣的特殊樂器配置。當然,如果梅湘所處的戰俘營中沒有熱愛音樂的德國軍官,這首曲子根本不可能誕生。

在囚禁期間,物資匱乏、環境惡劣,宛如末日,身為虔誠天主教徒的梅湘,嘗試以聖經中的《啟示錄》為靈感,融合大自然中鳥鳴吟唱等模擬聲音,想像當時間走到盡頭,跨越過去,即是永恆的彼岸。如《啟示錄》中從天而降的天使,用音樂訴說:「再也沒有時間存在了,音符消逝,即是永恆。」

據說,首演當夜,台下聚集了四百多名囚犯及軍官,跨越了戰爭與彼此身分的藩籬,全然沉浸於音樂所創造的奇蹟。梅湘後來回憶,當晚所有聽眾眼神都盈滿感動,「我此生從未有如此被專注聆聽,且深深理解的體驗!」那一夜,證明在最黑暗的時刻,高貴的心靈超越人性,堪稱二十世紀最傳奇的音樂軼事。

呈現聖經描繪的末日

傳奇的故事很精彩,但音樂本身更是動人。梅湘以特殊的和聲運用,鮮明的色彩,跳脫調性框架,加上大膽的節奏表現,營造出虛無縹緲、悠揚深遠的玄奧氛圍,呈現聖經啟示錄所描繪的末日,以及在絕望中,虔敬信仰產生的救贖與希望。

第五樂章〈禮讚耶穌基督的永恆〉、第八樂章〈禮讚耶穌基督的不朽〉,分別由大提琴與小提琴和鋼琴的二重奏,是我聽過最靜謐迷離,直取人心的偉大音樂。在這兩個樂章,大提琴與小提琴分別與鋼琴低吟唱和,到音樂結束前最後一刻,時間彷彿凝結,等音符飄散後才恢復。

美國豎笛演奏家暨作家瑞貝卡・莉欽(Rebecca Rischin)曾為此曲寫過專書,她寫道:「這一首穿越古今的四重奏,寫在末日般的時代。它挑戰過去,通往未來,指向永恆,也銘刻現在。」

到達彼岸的永恆

確實,當時間終結,也許是末日來到,但無論如何,都是為了到達彼岸的永恆。現場聆聽此曲,黃俊文引領的組合演出非常精彩,讓我更深刻體會到,絕望與深淵的音符背後,是上帝的救贖,世人當從中得到溫暖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