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高通膨恐讓「悶」經濟復燃?

戴肇洋 2023/11/27 17:13 點閱 2261 次
主計總處公布10月CPI年增3.05% 創9個月新高。(中央社)
主計總處公布10月CPI年增3.05% 創9個月新高。(中央社)

主計總處在稍早前公布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達到3.05%,創下今年2月以來新高。主計總處同時表示,CPI再度走高原因定非外食費、油料費,而是颱風接二連三來襲,造成蔬菜、水果較去年同月的價格上漲超過一成,屬於短期波動因素,除非特殊因素,11月CPI預估將下跌至3%以下。

量化寬鬆引燃通膨火苗

雖主計總處認為,通膨並未明顯升溫,但許多民眾則是擔憂已許久未見超過3%的通膨,恐將死灰復燃捲土重來。歸納其背後原因乃是,2020年春天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病毒威脅,造成許多產業供應斷鏈,嚴重衝擊各國經濟,加上歐美許多重要國家在挽救低迷景氣的同時,持續採取量化寬鬆(QE)政策,卻又同時引燃全球通膨火苗。

再者,去年2月俄烏戰爭迄今未息,波及重要糧食正常生產與輸出,直接提高全球通膨壓力;此外,加上今年10月以巴突如其來爆發衝突,讓產油重鎮的中東情勢急劇升溫,一旦情勢惡化,重蹈1973年減產、禁運,勢必拉抬國際油價,最後恐讓全球更進一步陷入前所未有通膨深淵。

兩年來國內物價偏高

亦即在全球遭逢通膨持續威脅下,台灣亦不例外。依據主計總處資料統計顯示,儘管2000年以來國內CPI表現頗為穩定,年均漲幅僅有1%左右,而且漲幅更是低於國外;但是受到上述國際因素影響,2021年8月CPI年增突破2%警戒值之後,迄今始終居高不下,從官方至民間重要經濟單位無不預估,最近四年國內通膨年均漲幅將會超過2%,是過去20多年以來從所未見的現象。

在此一現象的背後令人更加擔憂的是,過去兩年以來,在物價居高不下狀況下,讓許多家庭所得最為重要來源的薪資成長陷入停滯,造成可支配所得持續減少。誠如11月10日主計總處在公布受雇人員薪資數據時指出,雖今年1–9月總薪資年增1.57%,但同一期間CPI漲幅達到2.36%,經物價平減之後的「實質總薪資」年減0.78%,是近七年來同期首見衰退,導致民眾面對「高通膨陰霾壟罩壓力之下,更加樽節支出,在無形中讓經濟呈現「悶」的現象。

過度樽節阻遏成長

也就是說,如果國內CPI漲幅持續超過2%,相對近年每年名目總薪資漲幅不如2%之下,將會造成民眾實質薪資轉負,此對受薪階級自然難以接受。在薪資漲幅無法追上物價漲幅限制下,為了對抗通膨,絕大多數受薪階級勢必採取抗漲計畫,長期過度樽節支出結果,恐將陷入低度成長「悶經濟」困境。

很顯然地,近年以來所累積的「高」通膨壓力正在逐漸浮現,如果民眾只儲蓄、不消費,此對目前國內頗低迷的經濟希望透過內需拉抬成長而言,其實並非好事,甚至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如何提高民眾消費意願,增加廠商營運收入,進而從獲利中大幅調薪,如此良性循環之下,始能讓台灣避免陷入「悶」經濟魔咒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