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對外貿易評比 台灣淪為後段班的警訊

戴肇洋 2023/07/18 13:12 點閱 2450 次

依據最近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所公布的「2023年世界競爭力年報(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23)」顯示,台灣以「Taiwan,China」之名稱在全球64個經濟體競爭力評比中升至第六名,連續5年進步,為過去10年以來的最佳表現,而且在人口超過2,000萬人經濟體中,連續3年排名蟬聯世界第一。

淪為「後段」群組

儘管台灣整體表現頗為亮麗,然而若就各項評比加以觀察,與民眾生計息息相關的「經濟表現」評比,卻又從第11名退步至第20名。尤其是在其細項分類指標「國際貿易」評比,更是從第33名退步至第45名,表現黯然失色,已經淪為世界「後段」群組。

台灣在IMD國際貿易評比上表現不佳,除了歸咎全球景氣復甦微弱、各國央行升息、廠商調整庫存因素影響之外,最為影響因素莫過,長期占台灣整體出口比重四成的中國陷入通縮,加上疫後電子資通產品需求萎縮,使得出口從去年9月起大幅衰退,創下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黯淡的期間,甚至是今年以來台灣經濟持續下修成長估值、難以「保二」之關鍵。

出口過度依賴中國

其實,世界貿易組織(WTO)在其所公布的資料中曾經指出,台灣在新冠疫情期間中進、出口貿易持續創造佳績,卻又無法忽略其貿易結構隱憂,包括:出口地區過度依賴中國(包括香港),以及出口結構過度集中電子資通產業所呈現的「雙重失衡」現象。

先從出口地區失衡來說,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憑藉生產要素比較利益,台商在赴陸投資的同時帶動對陸出口成長,從1992年的對陸出口占比14.8%,不斷成長至2020年的43.8%高峰。雖之後因疫情而下降,但2022年仍占38.3%。再者,則是三角貿易(台灣接單、中國生產)淨收入持續增加,而且並未因最近兩年台商回流而調整,提高經濟成長來自三角貿易淨收入貢獻比重,無疑說明台灣經濟對中國市場依賴的深化。

結構集中明星產業

再就出口結構失衡而言,近年以來電子資通產業出口表現亮麗,占整體出口之五成以上,不但在促進台灣經濟成長上作出貢獻,而且在全球市場上形塑國家品牌形象。儘管電子資通產業垂直縱深布局完整,但是橫向擴散效益例如許多原材料、零組件供應卻又頗為薄弱,加上製造過程需要充沛生產要素加以配合,極易造成其他產業排擠效應。

畢竟,台灣受到市場規模狹小限制,透過出口貿易拓展,是促進經濟持續成長的不二法則。因此,在政策上除了合理配置國家資源,降低經濟成長過度依賴少數產業風險之外,必須與時俱進加速產業升級,有效利用台灣鄰近大國地理優勢,讓對中國的過度依賴威脅轉型為機會,進而藉此促進台灣產業結構更加均衡及健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