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我當然知道!

施壽全 / 馬偕醫院醫師 2023/03/28 10:20 點閱 3039 次

當了幾十年的醫師,遭逢過不少令人感傷的狀況,但也有一些讓人欣悅的情形始終存在著。

拙於表達感情

門診中,大多數病人是自行前來,有一些人則有親人陪著。病人與陪病親人的組合,以夫妻、父女或母女最為常見。從天性形成的傳統,女兒陪父親或母親看病,是最自然不過的事。而兒子因為總是拙於表達感情,又往往需要工作等的,父子或母子同行,就相對少見了。

因此,門診中,固定是兒子陪著父親來就醫的幾對,就特別引人注意了。他們每次在診間停留並不久,但相處狀況不一,有的就只是陪著,有的彼此稍微會鬥嘴,有的則兒子主導性強。問為何能陪,有的是工作彈性高,有的則專程請假,因為陪的頻率不太高,所以公司同意給假。

父子爭論開藥

無論如何,或許部分與罹患慢性病的病人能與醫師配合,部份則平日可能也勤於保養有關,這幾對如此陪了幾十年下來,青年陪中年,陪到成為中年陪老年,幾乎沒有間斷過,父子均安,也是上天特別的恩賜吧。

這一天這一對父子來到門診。開好慢性病處方箋後,病人提到最近上腹部斷斷續續有些不適。我檢視他大約兩年前,胃內視鏡檢查有輕度胃食道逆流的現象,推斷應該是舊疾復發,打算開些藥給他服用,也表示若沒改善再考慮是否再做檢查。但看來個性一直有些猶豫的父親,又表示發作頻率不高,可以不開藥。但在旁陪著的兒子插嘴說「開吧」。

「不用開」,「開吧」,「不用」,「開吧」,「不用」。

我當然知道

如此拌了幾次嘴後,父親不再說話,嘆了口氣後就起身走到診間外面,留下兒子告訴我:「醫師,還是請你開些藥吧!」

那瞬間我算是有點「納悶」的反射回應,問那兒子:「你又不是你父親,怎麼知道你父親的感覺呢?」但我話一出,立刻就後悔了,因為我想到了莊周與惠施的對話。

所以如果那兒子回答我:「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我父親的感覺呢?」,我就無言以對了。

所幸,這種「充滿機鋒」的對話並沒有發生。

兒子只是很慎重的再告訴我:「醫師,就麻煩你開些藥…。我知道,我當然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