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微言)經濟風險不宜集中「中國+1」應慎重考慮

何策 2022/12/05 14:24 點閱 2755 次

財政部預估11月出口規模恐介於385億至399億美元之間,連續3個月負成長,原因應與中國大陸消費、投資、出口等「三駕馬車」減速有關。台商長期將陸視為生產基地,此次鴻海鄭州廠因清零政策,吃足苦頭,政府應立刻協助企業推動「中國+1」,分散生產風險。

中國大陸經濟疲弱

台灣與中國大陸皆以製造業見長,外銷撑起經濟發展一片天,今年出口上半年開高,下半年走低,11月預料年減5%至8%,全年度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機械、運輸工具,四大類產品,以及對美國、日本、東協、歐洲等市場,全年出口值都將刷新紀錄。然下半年旺季不旺,一反常態,是七年來罕見的現象,應密切注意。

明年經濟展望歐美不樂觀,中國大陸也受到清零政策影響不見起色,即使因白紙運動鬆綁,經濟活力至少需要要一年時間才能恢復,全球消費市場疲弱,強勢如台積電也受到影響,明年上半年將受庫存調整衝擊,開始降低資本支出,各生產事業一致認為衰退是現在進行式,何時復甦,無人能料。

財政部統計指出,今年1至10月中國大陸市場佔台灣出口比重38.8%,美國佔15.6%,10月單月,台灣對陸港出口值為147.15億美元,年減9.2%,創近20個月新低,年減9.2%,占出口總值亦降為36.8%。

「三駕馬車」齊衰退

台灣出口商品中,僅三貨類成長,八貨類衰退,主要還是因為中國大陸清零政策,導致「三駕馬車」,即消費、投資、出口,三大影響經濟重要因素,同時明顯減速有關。統計指出,截至10月,來自陸港的外銷訂單已連續3個月負成長,並創近20個月新低。顯示中國大陸經濟減速,直接衝擊台灣經濟。

值得關注的是光學器材年減52.%,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年減42.7%,塑橡膠及其製品年減37.2%,資通訊及視聽產品年減22.7%,減幅都相當驚人。中國大陸清零政策及美中貿易戰,對中國大陸經濟影響不容小覷,亦直接影響台灣出口貿易。

「中國+1」分散產業風險

中國大陸製造業近20年間快速崛起,產值約3.8兆美元,約占全球三分之一,排名第1,美國排名第2,約占中國大陸的60%,歐洲、日本,分佔第3、4名,即使將2、3、4名產值加總,還抵不過第一名的總產值。中國大陸是唯一齊備所有工業生產類別的國家,製造業產值正邁向全球50%。

不過在中美貿易戰,加上新冠肺炎中國清零政策,大陸台商吃足苦頭,鴻海河南鄭州廠為典型例子,迄今業者還不願透露傷害究竟有多大,不過如何分散生產與消費市場風險,「中國+1」恐怕已成為不得不的考慮。

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應該是很好的選項,但是調整產業鏈相當困難,尤其中小企業,財力不足,資源有限,如果沒有大企業的支持協助,產銷不能同步配合,根本無力在語文不通、法令不了解、人脈全無、財務薄弱的異國生存。

政府應考慮整合在新南向國家的駐外單位、台資銀行,以及大企業,共同協助中小企業設廠,成為完整產業鏈,降低投資風險,逐步朝向「中國+1」方向努力,避免風險過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