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經濟學是七傷拳 打擊敵人、損及盟友(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簡嘉佑 2022/10/31 16:37 點閱 5097 次

The risks of Bidenomics go beyond inflation

拜登政府劍指中國,築起經濟保護的高牆,卻恐損及西方盟友!對內,美國為了爭取中產階級選票,大幅補貼國內製造業;對外,則對抗中國威脅,訂定許多高科技產品的禁令,形成保護主義的高牆。但專家擔憂,上述政策恐連帶美國與西方市場的互動減弱,減少高科技交流,反而使得西方發展落後。

物價飆升的禍根

美國總統拜登於2021年祭出許多振興經濟的政策,已埋下物價飆升的禍根。俄烏戰爭爆發後,更讓物價推升到民眾難以忍受的水平。根據民調公司指出,美國8成的民眾將「經濟狀況」視為投票的重要依據;6成則「相當在意」食物與民生用品的價格。

面對通膨狀況,「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因此誕生,更是因應兩大長期威脅:「中國專制勢力崛起」與「氣候變遷危機加劇」,簽署了包括《重建美好未來方案》(Build Back Better Plan)、《晶片暨科學法》與《降低通膨法案》等法案,預算約達1.7兆美金,也不乏提供國內的企業減稅、補助等優惠政策。

築起保護主義高牆

對外,因為歐盟高度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做大了俄羅斯總統普丁的權力,美國也意識到,應加速擺脫對中國的依賴,阻止該國發展如晶片、半導體或電池等核心科技。對內,針對衰弱的工業,民主黨政府不僅祭出高額補助,更喊出「購買國貨」的口號,盼能重新取得國內的選票。

然而,這些法案也使得美國築起了保護主義的高牆,弱化了整體市場的經濟動能,導致不僅是敵人受到重創,連西方盟友也深受其害。歐盟與南韓已經在抱怨,國內電動載具產業可能因為美國強勢補助國內汽車產業,蒙受其害。

此外,美國補貼國內汽車產業,恐怕也並非善舉,因為新法案規定,國內汽車工業要使用國內的原料與員工,導致製作電動車的成本高漲,意味著電動車成本遽增,價格恐怕也是會飆漲,更降低產業加入綠能轉型的動機。

對此,美國不該選擇建起自我保護的阻礙,而更該想辦法從開放經濟中獲益,如引進高技術的移工來加速綠能科技與晶片產業;與盟友進行自由貿易,如此,不僅來降低高科技商品的價格,更能打造民主世界的互相支持的網絡,減少對專制國家的依賴。

拜登政府面對期中選戰,補助國內製造業與強勢抵制中國的政策,相當受到大眾的歡迎,更意味著源源不絕的支持,但長期來看,這只是徒增美國的成本。如果美國為了選票而選擇錯誤的道路,恐怕只會在這場中美新科技的冷戰中失去領先的地位。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2/10/27/the-risks-of-bidenomics-go-beyond-inf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