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時晴〉防疫的最後一戰是公關與溝通

蔡又晴 / 資深媒體人 2022/05/26 17:05 點閱 1952 次

政府面對疫情,不只要抗疫,更需要對抗社會的不安。

必須承認,在這個月的抗疫過程中,政府的溝通效果不佳,不只跟地方政府頻頻衝突,另外也在快篩等問題上,與醫界意見也有出入,再來是面對病患的醫護第一線,指揮中心突然宣布放寬醫病比,導致醫護人員大反彈。

凡此種種都能看出,這一波抗疫不是敗在台灣的醫療水平,而是輸在資源分散、浪費在口水中。

輸在資源分散

台灣之前的防疫成績,變成了今天最大的包袱。指揮中心高高在上的心態,肇因於過去的防疫太成功,卻忽略了此一時彼一時的差別,尤其在疫情呈現大量增加跟區域分配不均的狀況時,越發需要的是靈活的調度,而非事事聽候中央的一條鞭調度。

這次的溝通不只跟民眾有極大的鴻溝,甚至就連指揮中心下轄的各個醫療院所,指揮中心也對基層的呼聲充耳不聞,冷漠之情溢於言表。

突然放寬醫護比

大約一周前,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率爾宣布,醫護比直接放寬,從原先的1比5,直接放寬到地區醫院可以到1比15。美其名是讓醫院機動調整,實質卻是讓醫護陷入血汗地獄,面對醫護群起攻之,不到一天,羅一鈞又宣布不一定要執行。

眼見風波越燒越大,終於在25號,陳時中親自跟護理團體座談,又把專責醫院醫護比改為最多不超過1比7,還要再另外增加醫護佐來協助處理病人的飲食起居,這些早就可以溝通的事情,為什麼會拖到由指揮官來會見這些醫護團體,才能夠想到呢?

離地氣太遠

光從這一段決策,就知道指揮中心離地氣有多遠,只要周遭有幾位護理醫療專業的朋友,都知道現在醫院的負荷之重,已經到了崩潰邊緣,在這樣的處境下,還能隨便宣布放寬醫護比,居心何在,讓人難以捉摸。

目前台灣防疫的亂象,幾乎千篇一律就是,下面出事,上面出來摸頭安撫。羅一鈞說錯的,陳時中出面,陳時中說錯的,陳建仁出面,再有問題的話,總統蔡英文跟行政院長蘇貞昌出面。這種上面掩護的溝通法,只是越發讓下面錯誤決策橫行,因為反正出事上面會出來扛。

死亡新高缺辦法

台灣現在需要的溝通,必須是打破一條鞭,讓各地保持一定的彈性,同時指揮中心要到第一線去了解,包括了病患跟醫護人員的狀態。26號的疫情報告中,死亡數已經到達了104位,比較起每日八萬名的確診數,一百位死者似乎顯得不多,但是這當中除了沒有打疫苗者之外,大部分是老人跟小孩,這些人都需要更多的照顧跟付出。

政府如何應對這些危機,必須要盡快讓家庭中有這些族群的照料者,趕快掌握。而不是一再跟大家說不要著急不要慌,難道不著急,病就會好嗎?具體的決策更勝過心理喊話,指揮中心要拿出具體步驟,而不是用呼籲取代辦法。

停留在政策辯護

指揮中心的記者會如果還停留在政策辯護,那終究會跟基層越走越遠,面對疫情擴大,最重要的就是訴求大家團結,如何跟各市政府跟基層護理團結,如何跟患病與陪病家屬團結。希望指揮中心從今天開始,用包容謙卑取代高高在上,抗疫贏了,我們都是贏家,抗疫輸了,指揮中心也不可能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