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正視疫情下的貧富差距危機

戴肇洋 2021/07/22 15:14 點閱 4955 次

隨著國內民眾開始接種疫苗,雖讓五月突如其來的疫情稍微緩和,但迄今這場與全球人類生存大戰之浩劫並未有所緩和,反而因變異株種不斷衍生,而有升溫復燃的現象。不過,更加擔憂的是,疫情延燒以來造成許多商家因不易維持營運被迫減少人員僱用,而衍生更嚴重的社會貧富差距問題。

薪資水準往下掉

從主計總處公布的5月就業狀況可以發現,失業率已驟升至4.11%,創下2014年以來新高,每周工時低於35小時低工時就業人數,暴增高達79.2萬人,兩者皆創調查以來最差數據。其次,6月起實施無薪假商家及人數快速上升,依據勞動部7月16日公資料統計,實施無薪假事業單位達到2704家、人數3萬1980人,實施家數創下史上新高、人數創下2010年以來新高。

除了失業率飆升、低工時就業人數暴增之外,在疫情干擾下也衝擊了受僱員工薪資水準。依據主計總處公布資料顯示,5月全時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萬2863元,較上月減少0.75%%;部分工時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1萬8657元,較上月減少7.92%。

由於多數家庭所得收入來自薪資,若薪資因疫情而受到波及被迫減少,則代表家庭所得收入降低,此將造成許多家庭日常消費行為受到影響,尤其是所得收入中低家庭之衝擊,更是不容小覷。

應促產業結構轉型

我們不能因目前以衡量家庭貧富不均指標的吉尼係數(Ginicoefficient)未達「0.4」國際警戒線,而忽略近年正在上揚接近國際警戒線。再者,我們不能因最高20%家庭平均所得與最低20%之差距倍數,2019年僅有6.10倍,較之其他國家為低,而無視近年持續擴大差距倍數。

面對受僱員工所得收入減少衝擊之下,雖政府透過紓困或補貼措施,協助這些受到疫情波及受僱員工生計,但紓困或補貼經費畢竟有限。因此,在撒幣救急的同時,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藉此疫情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以及協助受僱員工因應疫後環境劇變的就業挑戰。

聚焦協助基層勞工

很顯然地,去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在檢視政府過去一年所宣揚的「超前部署」呈現破口的同時,我們必須重新假設疫情持續延燒,其對受僱員工所得收入的影響,以及其所造成的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恐將是我們無法掉以輕心之危機。

由於疫情危機尚未解除,除了衝擊就業環境之外,也波及了許多家庭所得。因此,與其過度宣揚台灣經濟成長超過5%、製造訂單再創新高、出口貿易持續長紅等數據,不如聚焦如何透過政策工具協助薪資中位數49.8萬元以下的基層勞工,尤其薪資中位數僅有34.9萬元的年輕族群,積極因應疫後時代所面對的就業環境轉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