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生活中的經濟賽局》

醒報編輯部 2020/09/13 08:42 點閱 25495 次

從超市、書店到咖啡館,哪些人、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法、賺走了你多少錢?

本書要談的,是經濟學家如何看待這個世界。說不定,你身邊正坐著一位經濟學家,而你完全沒感覺,因為在一般人眼中,經濟學家一點也不特別;但是在經濟學家眼裡,「一般人」可是特殊得很。這位經濟學家到底看到了什麼?如果你有興趣問他,他又會怎麼回答?而你,又為什麼要想問呢?

也許在你看來,你只是在享受一杯滿是奶泡的卡布奇諾,但在經濟學家眼中,你跟這杯卡布奇諾可都是玩家──一場錯綜複雜的訊息與談判遊戲、能力競賽與智力鬥爭的玩家。這是一場風險很高的競賽:那些賣咖啡的人當中,有人賺了很多錢,有些則否,還有一些正盤算著,怎樣才能讓你把口袋裡的錢掏出來。

只要是經營有方的企業,都會設法讓每個顧客付出他們願意付的最高價。舉星巴克為例,任何一家分店都行,星巴克的價目表如下:卡布奇諾2.75美元、熱巧克力2.5美元、摩卡咖啡3美元、白巧克力摩卡3.4美元、特大杯卡布奇諾3.6美元。

用奢華線釣出顧客

在我看來,意思就是:卡布奇諾(給不需花俏的客人)2.75美元、熱巧克力(給不需花俏的客人)2.5美元,以上兩種混起來,摩卡咖啡(給自認特別的客人) 3美元,添加不同的巧克力粉(給自認非常特別的客人)3.4美元,弄大杯一點(給貪心的客人)特大杯卡布奇諾 3.6美元。

星巴克這麼做,不光是為了提供顧客不同選擇,也同時是要想辦法,讓顧客傳遞出他們不注意價錢的訊息。做比較大杯的咖啡,或是加上調味糖漿,撒一些巧克力粉,擠一團發泡鮮奶油,成本都差不了太多。上列價目表上,每一項的製作成本幾乎都一樣,頂多差個半毛或一毛美元。

這是否就意味著,星巴克咖啡對所有顧客都賣得太貴?不是的,如果是這樣,星巴克會讓一杯普通的卡布奇諾或是熱巧克力定價3.5美元,再多花一毛錢就可以加上其他所有額外的花樣。

也許星巴克很想這麼做,但他們很清楚,對價格敏感的顧客可不願意掏錢。透過把成本幾乎相同的產品,訂出截然不同的價格,星巴克才能拐出那些對價格較不敏感的消費者。星巴克無從分辨哪些人是凱子顧客,所以乾脆用一條奢華的線把他們釣出來。

第一級差別訂價

第一種方法,經濟學家稱之為「第一級差別訂價」策略,意思就是,價格會隨著每一個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格而定,中古車商或房地產仲介最常用這一招。例如賣車子、賣房子,另外非洲賣紀念品的地攤也是,因為貧窮的小販多花點時間跟客人討價還價,多賺一塊錢也還是值得。

現在許多企業都在嘗試把這種評估單一顧客的過程「自動化」,好節省討價還價的時間。比如說,超市發給你「折扣卡」,讓你用優惠價格購物,同時超市也在收集證據,看你願意花多少錢。

以消費紀錄給予優惠

以前,亞馬遜會根據顧客的消費記錄而出現差別訂價,這其實等於是發給顧客加價券︰兩個人買了相同的書籍,但亞馬遜參考他們過去的消費記錄,便提供兩人不同的價格。

消費者當然不歡迎這種「單一目標」策略。拿亞馬遜來說,顧客逐漸發現,只要刪除留在自己電腦上的cookie,往後就可以拿到較低的價格,因而強烈抗議。而亞馬遜也只能跟科斯塔一樣,答應以後永不再犯。

群體差別訂價

有趣的是,一般人比較不反對第二種方式︰「群體差別訂價」(group target)策略,就是針對不同群體而有不同的價格。誰會反對孩童與老人搭公車買優待票?咖啡店提供折扣給在附近上班的顧客也當然很合理;而觀光景點提供在地人優惠價,好像也說得通。

通常多付一點錢的群體,好像是因為他們付得起,而付得起的通常是因為他們比較不在意價格。但別忘了,這一切並非純屬巧合。企業想藉由本身的稀有性而增加利潤、獲取最大利益,它們感興趣的,是誰願意多付錢,而不是誰比較有錢。

比方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迪士尼樂園,提供當地居民入場費五折優待,並不是因為迪士尼樂園覺得當地人太窮,而是園方很清楚,如果優待當地居民,他們才會常常光臨。但如果是觀光客,不論票價多少,他們一輩子可能也就來那麼一次。

區分浪費與必須

我們也能由這個例子看清到底什麼叫「價格敏感度」,什麼叫「浪費」,什麼是「不在乎價錢」。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提高價格時,會導致銷售量下降多少?如果降價,銷售量又會上升多少?經濟學家通常稱之為「自身價格彈性」,而我個人認為,「價格敏感度」更貼切一點。

到佛羅里達旅遊的觀光客,價格敏感度比當地人低。也就是說,如果迪士尼樂園門票漲價,當地居民比較可能會另覓他處遊玩;但若是門票降價,本地人再度光臨的可能性就比觀光客高出許多。

一般認為有錢人對價格比較不敏感,但也有例外。飛機的商務艙很貴,因為公司願意付錢,所以航空公司就能占到稀有性的優勢。商務電話的收費便宜,不是因為企業不願意付高價,而是電話公司之間的競爭太激烈,所以不敢收太高的價格。

賣場特價陷阱

另一個很常見的訂價策略,就是特價。我們太常見到全店有幾百種商品都特價,所以很少暫停下來問問自己,店家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仔細想想,這種訂價策略也很奇怪。特價就是要降低商品的平均價格,可是店家與其一年來個兩次七折大特價,為什麼不直接給個全年九五折呢?再說,調整價錢對店家也很麻煩,因為要更換價格標籤和廣告,所以店家為什麼要費事調來調去?

一個解釋是,特價是讓客人自己「現出原形」的好方法。如果有些人喜歡貨比三家,有些人卻無所謂,那麼店家最聰明的辦法,不是用高價格挖出忠實(或懶惰)顧客口袋裡的錢,就是用低價格搶到愛撿便宜的消費者。中間路線的價格沒什麼好處︰既沒高到可以剝削忠實的顧客,也沒低到能吸引愛比價的客人。

還有,如果店家的價格一直維持不變,那麼就連價格敏感度最低的顧客,也一定會逐漸發現,去別處可以買到更低價的特定商品。所以,商店不會固守高價或低價,而是在兩個極端之間跳來跳去。

有一種常發生的情況,就是兩家超級市場搶同一群顧客。就像之前提過的,如果這家店樣樣東西都比另一家貴,那麼一定會失去很多客人。所以平均來說,商品的價格很類似,但兩家都會常常調整。

這麼一來,店家就能分辨出哪些人是專撿便宜的消費者,哪些是需要特定的商品——例如為了準備晚宴而照著食譜買材料的顧客。愛比價的顧客只會挑打折的食材,做什麼菜回去再說;但是要準備晚宴的顧客則是來超市買特定的東西,對價格的敏感度比較低。

把「折扣」顛倒過來看

差別訂價策略行得通,只因為超市的折扣模式常常更換,而且消費者要跑兩家超市,或是每回上網都要仔細比較每種商品的價格、從兩家不同的網路商店訂貨,實在太麻煩了。如果消費者可以確實預測到什麼商品會打折,就可以事先挑選食譜,甚至挑選適當的超市,去買最不貴的食材。

事實上,更正確也更清楚的做法,就是把「折扣」顛倒過來看:把平常訂價視為特價的「加價」,而不是把特價當成平常訂價的「減價」。有些店家會採取隨機變動的折扣模式,也就是隨機變動的漲價模式,因為店家知道,藉由無規則的大幅增加售價(高於特價),所帶來的利潤,會超過有規則的小幅加價。

下次逛超市時,試著找找看其他價格亂調的現象。你是否發現,超市包裝成袋的新鮮辣椒,價格是散裝的十倍?這是因為一般顧客買辣椒的量太小了,所以根本沒想到要去看這袋辣椒是四分錢或四毛錢。蔬菜類價格隨機亂漲數倍,也是超市愛用的伎倆︰發現某樣蔬菜漲價的顧客,可以乾脆買別的蔬菜;沒發現的顧客就會因此被狠狠削了一筆。

貨比三家不吃虧

有回我在找洋芋片時,發現了一種特別有意思的伎倆。我最喜歡的那個洋芋片牌子,椒鹽口味的放在最上層貨架上,而其他口味則放在幾呎之外的下層貨架,包裝大小都一樣。但最上層的洋芋片要貴上25美分,所以去拿上層洋芋片的顧客表明了︰他們面對兩種內容和位置幾乎一模一樣的產品,卻沒有進行比價,他們比較有興趣的是吃零食。

無可否認地,對某些人來說,口味的差異很重要,也有人會注意到椒鹽口味的洋芋片比較貴,即使不甘心,但還是付帳了。有些人則偏愛其他的口味,覺得自己很幸運,剛好喜歡比較不貴的。

但這類的例子是超市永恆不變的真理:超市中充滿了相似的(或不太相似的)替代品,有些便宜有些貴,價格常常任意變動。只有小心留意、記住、比較價錢的顧客,才能撿到最大的便宜。如果想「智取」超市,觀察就是你的最佳武器。而要是懶得觀察,其實就表示你沒有省錢的需要。

《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生活中的經濟賽局》
作者: 提姆.哈褔特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