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屋要避地雷區 國土規劃政府有責 (20200526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20/05/31 18:12 點閱 60534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陳是祈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這段時間因為天然的災害頻繁,臺灣更是如此,這些年來海平面上升的幅度相當高,在全世界數一數二,所以台灣沿海低窪的地方不太適合居住;再加上臺灣的山地有相當多的順向坡和斷層帶,都要小心提防。以目前而言,國內資金充沛,很多的錢都轉去買房地產,建商也努力的蓋房子,而且現在利率低,也適合民眾買房子。

在這樣的天然災害下,我們該有什麼樣的居住選擇?畢竟買房子動輒上千萬,到底該在哪裡投資?請兩位專家分析,不只個人,包括政府機關,都應該具備長遠的眼光,去找對的地方。

台灣板塊活躍

汪中和:臺灣是個板塊活躍的地方,天然災害非常頻繁,有處在氣候變化非常靈敏的位置,是全世界數一數二自然災害風險最高的地方之一。除了高溫熱浪、強降雨、颱風,還有地震,如果不幸在附近的海域發生,也會有海嘯的風險。

更可怕的是,海平面上升已經沒有辦法阻擋,所以沿岸地方就會慢慢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響而被淹沒,我們都必須要放棄然後遷移。可見台灣面對自然災害的衝擊非常深。第一個,就像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身體一樣,要了解我們先天性的背景、缺點、需要注意的地方,讓我們自己能夠趨福避禍,避免自己在災害來臨時首當其衝。

避開斷層帶

問:您剛特別提到了,沿海不能住,連面河有山、景觀好的地方,恐怕也很危險?

汪中和:不一定都危險。我們剛剛說,台灣因為是板塊交界的地方,所以地質活動很頻繁。島上面這種斷層非常多,斷層所在之處,尤其斷層規模大、長度長的話,一但活動起來,釋放能量很高。我們所有規模7級以上的重大地震,都是在這種錯動的逆衝斷層上面,所以這種地方一定要避免。

以集集地震為例,發生的時候沿著車籠埔斷層,無論全倒或半倒的超過10萬戶。房子倒了恐怕還不是最主要的,生命沒了就真的完了。以台灣來說,住房第一個,一定要避免住在斷層帶上,畢竟地震一定會發生而且年年有地震,只是大小跟強弱不同。千萬不要住在會錯動、讓我們喪失生命的斷層帶上面。

避開土石流區

第二個,台灣山高坡陡,常常會有土石流。台灣發生土石流最嚴重的地方,通常都是在順向坡的位置,地層容易滑動。強降雨的時候,土壤含水飽和就很容易產生土石流山崩、地滑,所以我們一定不要住在這些地點。

另外,台灣的強降雨常導致淹水,所以不要住在容易淹水的地方。未來高溫熱浪也是全島都躲不掉的,所以最好是住在通風,或者家裡裝設空調來幫助我們抵抗高溫。不要只看房子漂亮,房子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問:請賈博士分析,在氣候暖化的環境下,有哪些地方是經不起颱風和地震的衝擊?

賈新興:除了地質、地震的條件以外,台灣還有更多其他的天氣災害,如梅雨跟颱風。颱風會帶來豪大雨,甚至淹水。如果說從平地區域來看,可能我們要特別留意,因為每年政府都會有淹水潛勢地圖,會放在網站上供民眾瀏覽,在選擇買賣房子時,要留意房子是否位於高風險、有淹水潛勢的區域。

參考政府資料

第二步,有些人想買門前有河、後面有山的景觀住宅,一定要參考水保局的資料,他們有標示土石流警戒的區域。如果選擇在比較偏遠的地方,又不是這種土石流潛勢區,一定要留意,外出道路是不是在下豪大雨時就容易坍方?公路總局在每次降雨時,都會標注一些需要注意的重點路段,那些地質條件比較差,一點雨就容易造成道路中斷。

選擇房子時要盡量避免劇烈天氣發生的時候,會容易形成「孤島」的區域。基本上把握這3大原則,地質條件、淹水潛勢、是否容易形成孤島,都是要特別留意的。

宜居地方不算多

從長遠的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來看,比較重要的就是海平面的上升,沿海的地方相對是比較不安全的,就未來海平面上升的趨勢,容易變成低窪的地區。台灣西半部有些地方,本身就是地層下陷,也是要避免。

這樣講起來,台灣適合居住的地方似乎不多。因為台灣的高山丘陵地面積相對較大,一些居住的地方可能只能侷限在幾個重要的大都會。政府相關部門在這些容易人口集中的區域,如何做好的人口規劃、國土規劃,可能更重要。台灣山地面積相對高,再扣掉不適宜居住的區域,宜居的地方還真的不多。

問:的確,能夠住的地方真的非常少,特別是剛剛提到,有些比較偏遠的山區,交通不便,只能窮人去住,有錢人才買得起又安全又好的地方,其實也造成貧富懸殊的現象。

特別請教一下汪老師,其實臺北就是一個盆地,許多人說台北根本不適合居住,但房地產可以炒到一坪100多萬。汪老師怎麼看?

台北過度發展

汪中和:台北到底適不適合居住?我的答案當然是不適合。

台北已經過度發展了。整個臺北盆地,包括台北市和新北市大概只有380平方公里,可是我們擠了600、700萬人口,人口密度太高。要去維持這樣多的人口還有正常的生活,要花的代價當然很大。

偏偏台北盆地以全球暖化這種趨勢來看,風險是非常的高。第一個當然是高溫熱浪,台北都會區本來就是熱島效應特別強的地方。第二個,容易淹水,因為臺北盆地過去地下水超抽,地層下陷的面積現在看不太出來,共有240平方公里,但台北總共也只有380平方公里的範圍,下陷面積就佔這麼多。

這個是很不適合居住的環境,不但容易淹水,而且台北因為發展太久了,房屋老舊比率非常高。更可怕的是整個盆地裡面,有好幾個斷層穿過去,從北邊山腳斷層、中間的崁腳斷層,再往南邊屬於臺北斷層,越過整個臺北盆地,萬一發生大地震,造成的衝擊會相當嚴重。

哪些地方將被淹沒?

天然條件讓台北盆地的風險本來就高,未來還有海平面上升的問題。海平面上升後,海水就會從關渡平原、淡水一帶蔓延進來。最近有一個新聞組織叫Climate Central,在去年9月發表了高精密度的數值地形圖,預估在2050年,全世界哪些地方會因為海平面上升而湮沒,他們也把這份資料公佈在網路上,大家可以公開上去查閱台灣的資訊,可以看一下2050年台北有哪些地方將被淹沒。

這些都是非常好的資訊,不管是國外的還是台灣內政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水利署的中央災防中心等,都有天然環境哪些地方危險或安全的基本資料,每個人都應該關心,更要查閱。

問:大家大概會有兩方面的疑問,台灣哪裡可以居住?或者說北台灣的安全地帶有哪些?第二,既然政府相關單位都有資料,為什麼不提醒人民?為何不在交通規劃、國土規劃,政府好好運用公權力,來做防止,而不是讓人民盲目被建商牽著走,買到一些不安全的地方。政府應該課高稅,或者撤銷建照?

另外,對於適合居住的地方,安排交通建設,把人引導過去,例如高鐵沿線和捷運沿線的房地產都炒起來。交通應該是跟著安全居住的地方走才對。

政府如何管制

汪中和:是!政府真的是需要把資訊公開,不只是被動公開,而是主動告知。台灣這方面正在起步,只是走得比較慢,像現在有地質法,規定地質敏感地區的開發活動,都要告知跟詳細調查,如果是危險地區,政府是不會核准開發的。

活動斷層也有清楚的標示,不會讓你去開發的,那已經開發,政府雖然沒有這麼主動,還是會告知該地區很危險,需要儘早離開。但我們政府主動性還是非常的不夠,主要還是受到龐大的利益團體影響,這方面問題比較麻煩。

安全第一

那台灣什麼地方可以住的?我通常都是反過來說,只要不是在不可以住的地方,如活動斷層、淹水嚴重、順向坡土石流的地方,或是沿海海水一定會上升的地方,其他地方其實都可以住,就是要注意安全。

在災害裡面,首要防範的一定是活斷層,因為房子再堅固,斷層一移動就沒了。第二個是順向坡,萬一土石流下來,房子一定會完蛋。第三個才是淹水,因為淹水受害比較輕微,而台灣又跟其他地方不一樣,我們都有洪水險,所以這種保險也會帶來一些救濟,雖然說家具受損,房子被淹,但地方還是在,可以重新站起來。

海邊絕對不能住,現在買了,雖然風景非常好,一旦海水上漲,一切就消失了。

只要離開台北盆地,從桃園、新竹、苗栗、台中等,都是可以的,因為是台地,相對海拔較高。第二個,交通條件都相當好,另外以海平面上升來說,影響的範圍也比較局部,所以台中以北的地區我覺得都還好。

政府應更積極主動

賈新興:我覺得政府在很多方面應該可以更積極主動。在政策引導上面,要從整個氣候變遷的角度去看國土規劃,跟都市人口過度集中,需要做一些適當的調整。另外現在政府也在賣所謂的青年國宅,據我所知,有些國宅蓋的地方交通不是太方便。

整體上來看,如果要讓人口不要集中在大台北地區,當初蓋青年國宅時,也要有些適當規劃,例如先避開地質敏感區域。第二個,在蓋之前,交通建設應該先到位,有些年輕人想去買這類國宅,可是為了上班,在捷運通車上時間很長,所以整體配套措施還需要再規劃。

主持人:非常謝謝兩位專家學者提供寶貴精彩的意見。在此提醒大家,好好選擇安全的居住環境,政府也要好好去做國土規劃,讓人口儘量分散,交通建設也能夠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