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TPA挫敗 不如從眾議院著手、總統出國遭政變 蒲隆地陷僵局、主修科影響未來收入 應斟酌慎選 (20150515 醒報國際現場嚴震生)

醒報編輯部 2015/05/20 22:35 點閱 1317 次
歐巴馬在參議院被自己同黨議員封殺貿易授權法案。(photo by 白宮官網)
歐巴馬在參議院被自己同黨議員封殺貿易授權法案。(photo by 白宮官網)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
整理:周佳蓉、陳昱穎

一、歐巴馬TPA挫敗 不如從眾議院著手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最近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會遭到非常大的挫敗,因為由民主黨主導的參議院,竟然打臉歐巴馬,不通過歐巴馬所提出的「貿易促進授權」(TPA)法案。這是怎麼一回事?

【授權談判也毋須修正】
嚴震生:「貿易促進授權」主要是讓美國的貿易談判代表,可以出去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時,能夠充分的授權,談完之後也不用再修正內容,直接表決。

現今因為美國所有跟國外簽訂的條約,最後都要由參議院批准。舉一個例子來說,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凡爾賽條約」,因為參議院沒有批准,所以美國並沒有參加國際聯盟,後來也產生了很多的問題,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才加入聯合國。

所有的條約都要參議院批准,但是參議院有時對某些條例不放心,批准有時候也會加入一些修正案,不過如果在出去談判之前加了修正案,對方就會想說,「美國參議院沒事就會在後面增加修正案,我們怎麼能夠跟美國政府放心簽約?」

這個「貿易促進授權」就是授權讓代表去盡量談判,談回來之後,參議院就不再有任何的修正,直接按照談妥的版本來進行表決,決定是否通過。因此TPA通過之後,美國政府才能夠充分被授權去談。

【和台灣服貿差異】
問:我一開始看到這條法案,就覺得好像台灣的服貿協定。先前太陽花學運之後,民眾就希望台灣政府跟大陸談服貿也好、貨貿也好,在之前先制定一個「兩岸監督條例」目前草案還躺在立法院,以致服貿、貨貿無法進展。為了能讓讀者朋友比較了解,請嚴老師跟我們說明一下,台灣所謂的兩岸監督條例與美國參議院TPA,相同和相異的地方在哪裡?

嚴震生:我覺得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台灣希望在進行談判的時候,一路上都要由立法院來監督,並報告過程。有一個問題是,如果要邊談判,邊讓後面的人不斷知道訊息,而立法院裡面很多立法委員又是大嘴巴的話,會不會把我方談判的底牌、談判內容公諸於媒體?這樣要怎麼進行談判呢?我們知道,談判其實有一些籌碼或是需要秘密進行的部分,如果監督機構不喜歡談判的結果,大可投票反對就好了,就像美國現在這樣。

美國目前TPA法案就是說,授權了以後,代表去談也就不再修改,談回來參議院還是有權決定要不要接受。然而台灣的情況則是在中間過程可以不斷來回監督,並且要知道進展,如此對方可能會覺得跟我方談很多事項,例如籌碼或讓利等說不準,就不願意再繼續做下去了,因為對方認為台灣談判沒有一個制度。這個是我們面臨的問題,演變成立法委員或民眾不信任行政單位,如果不信任行政單位,當他們出去談判的時候,就會綁手綁腳了。

【允不允許再辯論?】
問:沒錯,對外談判需要保持機密性,如果全部都透明的話,對方了解我方的底細,我們就很難堅持條件了。我們回頭看美國封殺歐巴馬的TPA,是否也遭遇到問題?

嚴震生:其實也不是真正封殺,是指這項法案要先進行討論,因為民主黨代表勞工的利益,所以反而跟總統有不同的意見。總統雖然也是民主黨的,但因為民主黨的參議員多數還是關心自己的選民,尤其很多是勞工階層,他們常關心勞工利益,希望能夠繼續做辯論。可是如果無止境地辯論下去,就變成沒辦法投票了,所以這一次是先投票「允不允許繼續辯論」,而允不允許辯論共要60張票來封殺的。

共和黨比較支持大企業,也支持自由貿易和歐巴馬,所以幾乎全數都投歐巴馬的票,反而是民主黨只有一位參議員投票贊同歐巴馬的立場,以至於情況完全倒轉過來。

問:反對黨支持歐巴馬,自己執政黨卻反對嗎?

嚴震生:對!現在的情況變成沒辦法封殺民主黨,反而繼續要求討論。美國參議院有一個議事規則叫做「filibuster」,我覺得《中國時報》駐美記者劉屏把這個詞翻譯得最好,叫做「費力把事拖」。一個參議員只要在那裡講話不停,就可以把事情拖延了,也沒辦法投票。你可以阻止他投票,但是要有60票同意來阻止他,可是現在就湊不到這麼多。

【重大挫敗 難管制】
問:難怪國外很多媒體都用標題「歐巴馬重大挫敗」,就是說自己的黨管不了。這件事情怎麼解套?

嚴震生:首先,過去美國會控告中國是匯率操縱國,因為人民幣值被低估,所以大陸的出口可以很容易的攻占美國的市場,而在TPP中雖然沒有中國大陸,但有一個匯率操縱國就是日本。

現在因為日圓貶值得很厲害,大家看了覺得很開心,可是對美國來講,日圓貶值代表日本出口到美國的東西變便宜了,這樣子日圓貶值是否也是操縱?日本以低價值的匯率,來增加出口,以強化日本的出口競爭力,對美國來講是不利的,所以美國很擔心,希望對匯率的操縱要有些管制。

其次是針對企業,假如企業違反了規定,美國因為沒有一個單獨的仲裁法庭,所以沒辦法告他,但如果這樣一個國外的仲裁法庭,卻可以決定美國政府有沒有違反規定,使企業在美國投資受害,這也會使得美國認為「我的主權喪失了」。如此對勞工權益或環境的保障都沒有的話,對一個重視環保和勞工的民主黨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問:有人建議歐巴馬乾脆從眾議院開始尋求支持,眾議院通過再回來參議院,您覺得呢?

嚴震生:我覺得當然這樣是比較好的,因為眾議院沒有「費力把事拖」的規則,而且現在眾議院的共和黨優勢又更大了,所以應該是沒有問題,歐巴馬應該先從眾議院開始。

二、總統出國遭政變 蒲隆地陷僵局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最近非洲中部的國家蒲隆地發生政變,總統前腳才剛出國,軍方就馬上宣稱總統當選無效,並掌控了局勢。對於政變頻繁的蒲隆地發生政變我們並不感到意外,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嚴老師您在上週於台大與政大的課程中,就預言了蒲隆地將發生政變,這是怎麼一回事?

嚴震生:中非小國蒲隆地在1962年獨立後,1966、1976、1987、1996,幾乎每隔十年就發生一次軍事政變。2005年時剛好結束一場內戰,因此新選出來的總統才沒經歷政變。但現在這個總統已經做了兩任,又想繼續第3任,因為想修憲延任而違反了原本憲法,這是讓大家無法接受的。

【修憲延任遭政變】
當他決定要投入第3任選舉時,街頭就曾發生示威抗議,甚至到了流血衝突的地步,這也引起國際社會的關切,特別是非洲附近的國家。為了要協助蒲隆地,於是找來隔壁的坦尚尼亞協助。

坦尚尼亞算是政情穩定的國家,因此盧安達、剛果還有蒲隆地有問題都到那裡談。而正當總統出國會談,前腳才出國,幾小時後國內將領就連絡國內民間社會、公民團體、宗教領袖及政治人物,宣布將總統推翻。這件事之後,總統府發言人仍表示,這僅是個笑話,不是事實。但實際上總統回不了國,機場也將他封鎖,讓他無法回國處理此問題,現在的消息處於比較混亂的階段。

政變是事實,只是政變是否能完全成功,還需要時間觀察。我上課就討論到蒲隆地,主要是看到一個總統要冒著風險進行第3次連任,這是推翻他最好的理由。例如我們邦交國布吉納法索的總統,去年10月底也是要修憲延任,結果就在示威抗議中,遭軍人反對而被迫流亡,因此我才做了如此預測。

問:我有些好奇,今後若是國家政情不穩定,總統是不是最好不要出國,以免出得了國卻回不了。另一個有趣的是,為什麼這麼多國家,包含尼日、剛果、布吉納法索或者蒲隆地的總統,當了兩任還想修憲連任,是不是一種人性或是權力上的一種誘惑,好像做不過癮還想再做?

【權力如毒癮】
嚴震生:總統會發生軍事政變的主因,都是因為出國時值國內政情不穩,這不僅是最近,包含1960、1970年代時,有非洲國父之稱的迦納總統,雖有建立大非洲理想,但出國時同樣被推翻了。

我的一個朋友,也是奈及利亞的一位前任總統,他是在60年代軍事政變上任的,一接任就當了9年總統。原本應還給文人政府,但就像主持人剛講的,做到有興趣,因此也打算連任。結果在他出訪英國時,被另一波軍事政變給推翻,所以,總統出國真的要謹慎。

我們的前邦交國甘比亞總統,就非常謹慎,不敢大意出國,因為他是軍事政變上任的,也擔心自己被政變,所以他都派副總統來台灣。

現在蒲隆地總統想連任的理由似乎還可以被接受,因為他2005第一次當選時是間接選舉,2010才是直接選舉,所以他認為直接選舉才當一任,應該還有一任的額度。這有點像當年李登輝總統在2000年時,也有人說他可以繼續選第3任,因為前面1990到1996是6年制,1996年他才是4年一任的直接民選。

【總統利益攸關多人】
同樣的,非洲也有許多總統,利用修改憲法,把前面的任期全部推翻,重新開始算,這樣就會引發爭議。有些是總統不見得想當,像我認識的布吉納法索總統,他本身並不想繼續當總統,但他弟弟想維持政權。

我問過他私人顧問,總統其實老早就想下台了,但抬轎子的人太多了,他一下台就會影響到許多人的利益,所以有時候並不是總統本人眷戀權位,是為了他底下的一批人不放棄權利。

主持人:剛剛講到,權力就如嗎啡一般,會讓人上癮,除了自己眷戀權位外,也關係到周遭幕僚,當總統下台後,他們的利益也就不保了,所以他們卻希望總統繼續連任。在台灣也有點這種味道,最近總統大選國民黨推不出候選人,最著急的不是朱立倫,而是同黨要參選的立委,還有許多靠國民當做官的人,一旦豬羊變色換黨上台,利益就不保了。

三、主修科影響未來收入 應斟酌慎選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最近美國有研究顯示,大學主修的科系會影響未來收入,換言之,有些科系比較賺錢,若選了不熱門的科系則是準備日後要過窮日子了。

統計顯示,最能賺錢的科系與最無法賺錢的科系,一輩子的收入相差10億,也就是選擇了會賺錢的科系,這輩子就能多賺10億,而選擇較不受歡迎的科系,例如幼教系,可能一生就少賺10億,這怎麼一回事?請嚴老師跟我們分析一下。

嚴震生:調查認為,科技、科學、工程、數學領域的收入都在最前面,英文縮寫就是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他們認為這4個是收入最高的。而收入最少的是教育,特別是幼兒教育,收入少非常多,這跟我們台灣的認知是滿接近的。

【父母逼讀工科】
念理工科的,特別是清華、交大,畢業後能在科學園區工作,賺的錢也會多很多,而讀文科的不是找不到工作,就是找到的工作薪水很低。因此可以說,選擇文科其實也等同選擇較低薪的工作。在美國,若學生選擇英文、歷史、哲學等系,就會有這樣的擔心,特別是教育系,因為美國中小學校老師薪資非常低。

問:這牽涉到2個問題,做父母親的人,在高中時會逼孩子唸理工、數學,希望孩子能念比較賺錢的科系,讓父母安心。再來則攸關結婚問題,若能跟理工科的人結婚,顯然就可以保證後半輩子衣食無缺,這也導致父母多希望孩子念理工科?

嚴震生:在台灣,我們更希望孩子念醫學,只是現在因為全民健保的關係,醫生的收入沒有這麼高。美國讀醫、讀法的也是能夠賺大錢,可是在就讀期間就必須借一堆貸款。而美國銀行認為:「反正你會當醫生,一定還得了貸款。」所以就讓讀醫、讀法的人能夠用較低的門檻借學貸。

譬如讀醫科一年可能要花10萬美金的學費及生活費,可是每個人都認為沒必要如此省,反正銀行願意借錢,所以借貸都超出所需,讓法律、醫學院的學生,在生活上還能保持著一定的水準,以致讀完醫科同時也欠不少錢。

可是工科又不一樣,工科一畢業就能賺錢,不像醫科、法律畢業後還要實習。相對的,工科就比他們早出來3年到7年左右,他們很早就可以開始賺錢,因為工科根本不需要念研究所的,差異就在這裡。

【選系不選校?】
問:其實調查還強調一件事情,不是你申請的學校影響你的收入,而是主修的科系影響你的收入?

嚴震生:對,就是所謂的選系不選校。

問:調查也說,收入最低的行業就是從事幼兒教育、人文研究和社工領域的人員,相較而言,為民眾服務的工作都是收入最低的,雖然當老師有比較高的收入穩定性,但相對來講,就不如學理工的收入多,這一份研究到底給我們什麼啟示?

嚴震生:我自己在美國教過書,我就是屬於低收入的科系。在美國同樣拿到博士學位到大學教書,像我是教社會科學的,又比教人文科學的老師好一點,但是我們很難接受的是,念商科的起薪就是念英文系教授起薪的2.5倍。我們在台灣是不可能的。比如說,假使一年是3萬美元錢起薪,商科一開始就是7萬5,美國差距就這麼大了。

美國是完全由市場決定,但在台灣不是這麼回事,只要是從大學助理教授開始,每一個人薪水就是一樣的。我們念社會科學的回到台灣好開心,竟然跟學資訊工程學教授拿的錢是一樣多,這是一個齊頭式的平等。

美國是比較市場導向的,所以工科、理科、商學院的薪水會比較高,你覺得哪邊高,就會去讀哪邊,這就是由市場來決定。台灣有點扭曲市場,就覺得說只要學歷是一樣的,錢應該是一樣多,這種想法比較難改變。

【有興趣又賺錢】
問:最後一個問題請教嚴老師,您會鼓勵您的學生或子女去念一些科系,是剛剛提到的電腦統計、數學、商科、自然科學等科系,而不要因為自己的興趣,去選擇自身喜歡的文學或教育之類的科系嗎?

嚴震生:我通常會講4個面向。假使你讀有興趣的科系,畢業出來賺錢很好,這是第1選擇,第4最差的是你沒有興趣,也沒有什麼賺錢機會的系。而第2、3分別包括是錢賺得多、完全沒興趣,或是錢賺得不是很多、但很享受工作,這個大家自己可以決定,是屬於比較享受工作呢?還是喜歡賺錢的?當然如果兩個都可以兼顧,那就是最好的No.1。

主持人:我用一段聖經上的話做結論,「人如果賺得全世界,但賠上自己生命,有什麼益處呢?」當然錢是選科系的其中一個指標,但是也許錢少一點,你的快樂、樂趣、生活與健康卻是較好的,比賺錢多的人的人生更美滿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