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雄文:我國整體勞動力 每年減1825萬人-專訪勞動部部長陳雄文

醒報編輯部 2015/05/14 16:58 點閱 2047 次
15年前台灣開始少子化,今年開始,每年約減少18到25萬勞動力,這樣的情況下勞動力供給的確是個挑戰。
15年前台灣開始少子化,今年開始,每年約減少18到25萬勞動力,這樣的情況下勞動力供給的確是個挑戰。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貴賓:陳雄文(勞動部部長)
紀錄整理:張振鴻、余祥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很榮幸邀請到勞動部部長陳雄文跟我們討論熱門的勞資關係議題。請您先談談8個月擔任勞動部部長的心路歷程,因為您過去是環保專家,接任勞動部等於大轉行?

陳雄文:是的,勞工是社會中最多數的一群人,勞工議題可以說是整個社會的議題。當初接任部長是個意外,一開始拒絕了江前院長(宜樺)的邀請,但他說我不論在環保署或台北市政府的行政經驗很足夠,因此仍再次邀請我。

我很慶幸接下部長的工作,讓我在面對很多社會現象及勞工問題時,能在部長的位置幫大家解決問題。從外界的懷疑及質疑,到看見我用心為勞工處理問題,我想大家已經開始接受我了。

【勞動部較關心勞工】
問:很多人有個疑惑,社會上有勞方也有資方,但勞動部比較注重勞工,那資方是不是由經濟部照顧呢?也有人提議把勞動部改為人力資源部,做整體人力資源的規劃?您怎麼看?

陳雄文:確實各部會各有分工,很難把勞資方拆開談,由勞動部聽勞方意見,經濟部照顧資方意見,然後雙方在行政院沒有交集,這樣最終也無法做成決策。因此,勞動部其實是勞資並重的,在政策形成的過程,雙方意見並重,但決策時會比較偏重勞方的看法,畢竟勞方是比較弱勢。

問:您認為當前國家整體勞動力遇到什麼問題?

【每年少18-25萬勞工】
陳雄文:有人提議勞動部改人力資源部,就是看到國家整體人力結構產生很大變化。約15年前台灣開始少子化,今年開始,每年約減少18到25萬勞動力,而現在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愈來愈多,年輕人口則愈來愈少,這樣的情況下勞動力供給的確是個挑戰。

另外,我國勞工平均退休年齡是57歲,但婦女50歲後的勞參率大概30至40%,表示婦女離開職場的年齡很早,因此在上述兩種因素下,我國勞動力供給在未來遠景下是堪慮的。

【外勞是補充勞力】
問:您剛提到先天的結構問題,也是必然會發生的,那麼政府的解決之道是要讓勞動人口再高齡一點,還是多多引進外勞?

陳雄文:外勞定位在補充性勞力,不該取代國內既有勞力。勞動力供給的問題應從幾方面解決,第一,鼓勵婦女二度就業。目前婦女勞動參與率只有50%,但在25到30歲勞參率高達90%,成家之後就逐漸遞減,到了45歲時只剩30%,因此希望鼓勵婦女二度就業。

第二,增加青年就業,因為90%青年皆為大學畢業,不願意參與技術性工作,因此應該恢復技職教育,鼓勵青年人投入製造產業。最後,應鼓勵國人退休年齡延後,達到法定退休年紀65歲才退休,勞動力供給就可不斷有來源。

問:勞動力也牽涉到產學落差以及產業結構的問題,不是勞動部可以單獨解決,您會跟行政院做溝通嗎?

陳雄文:的確,這是大結構的問題,我國製造業只剩下20%,北市都會區有將近80%是服務業,這是製造業自動化的結果,因此機器取代勞力。政府需要創造工作機會,就由服務業提供,但服務業進入門檻很低,薪水也低,也是目前拉低平均薪資的原因。
主持人:您曾對部內同仁說,勞動部要像個一級部會,能規劃整體的就業安全、就業保險等等,請您談談上任以來推動的政策?

陳雄文:上任後時在了解各部門業務時,發現資源都集中在少數單位,其中有歷史變革的原因。我希望勞動部每年的100多億元預算,好好分配給各個部門,這是我在剛上任時,對勞動部資源分配應做的調整。

【勞基法的推動】
另外,我上任8個月來都在處理陳年老案,特別是關廠工人上街抗議工廠倒閉,領不到退休金及資遣費。華隆案是我第一個處理的案子,當時透過銀行的合作,華隆雖倒閉了,但還有一些資產,透過法院拍賣分回20幾億元,卻都被銀行拿走,全部勞工只分配2百萬,實在無法接受,因此我們透過協商,希望銀行提撥一部份出來給勞工。

這畢竟是個案,我們在立法院很努力的推動修勞基法第28條,把勞工債權包括資遣費、退休金提升到與銀行抵押權同一順位。以華隆案為例,法院拍賣華隆20幾億元的土地,現在是99%分配給銀行,未來勞工債權和銀行抵押權是同一順位的話,就依照總額比例分配。

依照勞基法修法估計,勞工可以分到20%,也就是4億多元,跟現在分到的200萬元不可同日而語。這是從法制面徹底保障勞工,而這個法案今年2月已在立法院修正通過實施,未來類似關廠工人的案子都可以處理。

【努力產學結合】
問:剛才提到產學落差及產學結構的問題,您有無機會和教育部部長或經濟部部長協調的機會?新聞上常看到,很多人失業但很多公司也找不到人,這中間好像無法媒合?

陳雄文:產業結構改變是全球化的結果,各國都希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最好是自動化,但如此勞力需求就會減少,技術勞工都被自動化取代。這種趨勢無法挽回,因此需要開創更多創新、創業的工作,鼓勵青年人創新,跳出既有框架。

這也跟教育制度有關,因為高等教育普及率高,青年不願從事勞力工作。我們也跟教育部討論,考慮恢復技職教育。以前我們把技職教育全部轉成一般大學,學生們都在寫論文及學理論,沒人願意動手實做,這個制度對現在的勞動市場影響很大。

過去弄垮技職教育系統花了20年,現在要修復起碼要花個10年8年,教育部已在努力,但仍需要時間發酵培養,政府也正在努力。

另外,如何讓年輕人找出創新的途徑?許多學生的所學和工作無關,職場人才和教育訓練人才有落差,因此勞動部不斷的開辦訓練班,希望年輕人可透過職能訓練的再教育,找到合適工作。

問:勞動力問題有城鄉、南北、產業別的差距,請教您這方面要怎麼處理?

陳雄文:是的,北部沒有製造業,但新北桃園反而多為工業區,製造業算普遍,服務業就相對少,再往中南部就是農業較多,而現在農村也缺工,有一個笑話是3個採茶姑娘加起來超過200歲,確實有城鄉、南北、產業別差距的現象,政府需透過很多機制,讓勞動力回到農村,讓服務業有新的發展,並讓年輕人有未來的夢想。

主持人:台灣年輕人很怨嘆失業率高、過勞、薪水低。最近政府一直很關注加薪議題,請您先談談您認為年輕人如何擺脫低薪過勞的困境?

陳雄文:希望年輕人發揮創意去創業,但畢竟走這條路的人少數,多數仍是進入現有產業的結構,因此政府必須提供年輕人協助。

在製造業中,只要有技術及資歷的累積,薪水就能增加。但服務業取代性高,難以與雇主協商,而製造業因有技術累積的籌碼,要加薪相對容易。這是結構問題,現在一下要改善問題結構是有困難的。

因此在服務業這塊,希望能提供勞工更多勞動條件的保障,也希望能透過法令來約束。像最近提出的「將一週工時調降低到40小時,可以有週休二日」。

幫助基層勞工要透過基本工資的調整,馬總統上任後基本工資已經調漲5次,其中月薪已調漲16%,今年7月1日月薪將調漲到20800元,時薪將從現在每小時115元到120元,調漲比例26%,可以說政府已透過基本工資照顧這些最基層的勞工。

而一般勞工就要靠「加薪四法」,以法律強制要求企業有盈餘時應該要提出獲利的一定比例給勞工,在公司法中有此規範,目前已三讀通過。另外搭配勞基法第29條,企業獲利分配給勞工要會同工業,凝聚一個利潤分享計畫,研議怎麼分配,勞工才不會看得到吃不到。此條文在立院審議時還有爭議,目前仍在最後的協調。

【人才流通是好現象】
問:聽說現在很多年輕人到國外找工作,不想待在台灣,寧願去澳洲打工,或是為了結婚成家相約先去國外打工,甚至辭去原有工作,也有到香港、新加坡求職,薪水都比留在台灣高。聽到這種事也有點難過,因為我們優秀的年輕人跑去別國發展了,不知道您有沒有這種感覺?

陳雄文:我倒不是這麼看。全球化的結果,不只是資本、貨品流動,人才也在流動,這是必然的結果,也有不少外國人來台灣工作,這是全世界在競爭人才良性的流通。重點是勞工是否受到虐待或不當待遇,這才是政府應該追蹤了解。在國外若有更好的待遇和機會,政府應該鼓勵,人才流通本是國家進步的動力。

澳洲當初提出度假打工的方案,概念是30歲以內可以以此 簽證去打工度假,一生一次,可以打點零工,順便去旅遊。但現在年輕人誤會成去做苦勞,做一年賺大筆錢存第一桶金,這不是政府鼓勵的模式。其實澳洲物價水準是台灣3倍,相較起來不見得容易生活。

因應全球化,政府鼓勵年輕人出去走走看看,但也不鼓勵去澳洲打工只待在農場一年,那什麼都沒學,應該要多走多看,不要在年輕時就急著賺血汗錢。

問:這些年愈來愈多的外勞來台灣工作謀生,您對外勞有什麼想法?

陳雄文:應該要對外勞一視同仁,因為他們從事台灣本勞不願做的工作,要心存感謝。特別是看護工,最近熱議的長照制度,外籍看護工可以24小時照顧,但本地勞工無法,所以真的感謝外勞付出,民眾也應用最好的方式對待他們。

主持人:謝謝部長接受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