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難民、「萬寶路之郎」相繼過世、看電影促進夫妻情感(20140204醒報國際現場)

陳昱穎 2014/02/04 08:00 點閱 1653 次
在勞森之前至少已有4位「萬寶路之郎」死於與香菸直接有關的疾病。(photo by 本報資料照片)
在勞森之前至少已有4位「萬寶路之郎」死於與香菸直接有關的疾病。(photo by 本報資料照片)

環宇廣播電台(FM96.7) 醒報國際現場
播出時間:2 月 7 日 8:00-9:00
中國時報 駐華府海外特派員 劉屏
與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
跟您一起從台灣看全球

一、撒哈拉難民

. 我們首先來關心非洲撒哈拉地區的難民問題,對照今年台灣人民過了一個富強康樂的年,聯合國最近決定募資20億幫助這些撒哈拉地區的飢民,請劉屏為我們分析一下。

. 這是講到中非包括蘇丹、馬利、尼日、奈及利亞、布吉納法索、塞內加爾等數個國家,這幾個國家的人民現在光是「吃飽」就有困難,這些難民約有2千萬人,光是兒童就佔了5百萬人。這些國家因著長期動亂、戰亂、天災,使人民長年處於飢餓狀態之下。

.聯合國去年就已經在努力募集資金,募到了10億美元的捐款,今年希望能夠募到20億元。募到20億的前提是要有更多人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胸懷,願意捐出善款;第二則是希望國際的經濟情勢能夠好轉,使得有更多國家能動用國家力量來提供捐款。這兩個因素若是都能做到的話,也許聯合國真的能夠募到20億美元,做出改善貧窮與飢餓的努力工作。

.通常聯合國提到「結合各國力量」,大概目標都是在美國、英國、德國等大國上,是否真是如此?

. 是的,長久以來都是這個樣子。我記得好多年前就有人留下紀錄「到達災區的第一批物資常常都是從美國紅十字會來的。」這幾個國家的確較為富強康樂,因此他們比較有這樣的能力提供物資。但是當日本發生核電廠的事故時,台灣雖不是聯合國的會員,但台灣提供了最大規模的援助行動;也如同菲律賓不久之前的水災,台灣也提供了非常大手筆的援助,這代表我們台灣可以做的事情其實還是蠻多的,只是有時不曉得可以運用什麼管道給予援助。

.請問「貧窮」的標準是什麼?這些募款是要援助什麼樣的對象?

. 「貧窮」的第一個標準是「過去一年幾乎不知道下一頓飯在哪裡」的狀況;第二個標準則是「面臨多重風險」,比方說面臨天災、蝗蟲、洪水等;第三個標準則是「民間團體與政府不斷合作,但現況並未改善」的地區;第四個標準是「要使用新的方法才能夠打破貧窮輪迴」,貧窮輪迴即是我們常說的「貧病交迫」,一個人貧窮就容易生病,生病時格外需要營養,可是卻也無法達到所需要的營養。因為貧病,使得下一代無法受到良好的照料、教育,進一步無法掙脫貧病交迫的窘境。用以上標準來思考,便能了解這些地區的貧窮、飢餓狀況是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地步。

.看到了這些飢民「貧窮輪迴」的光景,我們是否應走出自己的安樂窩,看一看需要的人?

. 前不久,紐約時報登出一張照片,有一名衣衫襤褸的敘利亞小女孩提著一個大木桶,女孩大約國小4年級的年紀,因為營養不良身材小了一些,她說她在那個地方排隊排了3個多鐘頭,替木桶裝了一大桶的湯與麵,要拿回去給她7個兄弟姊妹作為晚飯。因為敘利亞的動亂,使得反抗軍與政府軍之間的戰爭不斷,一名聯合國的救援人員說,去年他們每天要想辦法發放1百萬人的糧食給當地難民,而今年則需要發放糧食給3百萬人以上。

.接著又傳出了另一個消息,講到這些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國家,傳染病越來越嚴重。在台灣,小孩子要打預防針,衛生所會來通知,不會錯失調施打預防針的機會。可是若是逃難、流離失所的人,連吃飯都成問題,性命能否保全都不知道,又如何能來追蹤應有的預防注射呢?所以就有許多人擔心敘利亞會產生小兒麻痺的流行,逃難者有時過了邊境到其他國家,卻也可能把病毒帶到周邊國家,這些情況從長遠來看都是令人擔心的。

二、「萬寶路之郎」相繼過世

.最近為美國「萬寶路」香菸拍廣告而紅極一時的牛仔男模勞森過世了,他的過世最令人感嘆之處在於:他明明是香菸廣告名模,卻死於菸害。聽說像他這樣拍香菸廣告,卻死於菸害的例子還不少,引起很多討論。請劉屏跟我們分析一下。

.在美國有許多媒體報導艾瑞克.勞森過世的消息,因為算起來他已經是至少第5位死於菸害的、替萬寶路拍香菸廣告的人,媒體給這樣的人取個外號叫「萬寶路之郎(Marlboro Man)」。美國男子平均壽命約78、79歲,他72歲就過世,死得是年輕了點。回頭看看過去幾位拍香菸廣告卻死於菸害的人,大部分過世時都很年輕,有1位才51歲,你想想看,這真的令人難過。而且當初會找他們來拍,多半都是因為他們長相不錯、體型健美,外型比較有男子氣概,結果有好幾個都死於菸害,是非常讓人痛心的事情。

.其實有點諷刺,他們原本是鼓勵大家吸菸,但最後卻死於菸害。他們賺到的廣告費,還不足以讓他們去過健康的生活,反而因為拍廣告或其他原因而吸菸,最後死於菸害。

.你說他們拍廣告賺了很多錢,但更重要的是:香菸公司賺了多少錢?1954年推出「萬寶路之郎(Marlboro Man)」這支廣告,是美國企業史上最成功的廣告之一;萬寶路公司1955年的營收是50億美金,2年之後暴增到200億美金。可是後來好幾位拍攝這支廣告的人都變成反菸運動健將。

像剛剛提到的艾瑞克.勞森,14歲開始抽菸,後來成為最積極的反菸人士之一;可是他太太說,他依然被香菸捆綁。他知道香菸危害自己的健康,所以積極投入反菸行動;但他也始終無法完全戒掉煙癮。像許多人說的:戒菸有什麼難呢?我時時刻刻要戒就戒!可是就是戒不掉。

這也說明了,菸,就像其他很多危害人體的東西一樣,開始的時候你可能只是想嘗試一下,或者覺得「大家都這樣做,我為什麼不也試試看?」,可是因此就難以自拔了。
.新聞提到,勞森罹患的叫「阻塞性肺炎(COPD)」;台灣有位藝人孫越(孫叔叔),年輕時抽菸,後來戒菸而且成為一名公益人士,也是罹患這種阻塞性肺炎;前陣子董氏基金會提到孫越,說他的肺到現在都還是黑的。可見年輕時抽菸,即使後來戒掉,肺也已經受到傷害了。醒報預計下週邀請他上節目,現身說法;這裡也鼓勵各位聽眾朋友,菸還是少抽為妙。

.我在維基百科上查到,COPD的成因,90%是因為抽菸或吸入二手菸。孫叔叔後來積極參與反菸運動;在美國,也有「萬寶路之郎」過世之後,他的太太和孩子到法院控告香菸公司害他先生得了肺病,這樣的例子。

還有人寫了一本書叫《謝謝你抽菸(Thank you for smoking)》,相對於日常所見「謝謝你不抽菸(Thank you for not smoking」的標語,是一本帶有反諷意味的書;書裡也以「萬寶路之郎」為背景。

另外還有一位做過「萬寶路之郎」的韓謨,原本是籃球校隊,還是奧運美國排球代表隊的一員;他自己不抽菸,結果也死於肺癌。不論抽不抽菸,周遭環境中都有很多讓人生病的因素;但抽菸使得這種不利因素更加嚴重。年輕人看到大人抽菸,躍躍欲試,但有些東西還是不適宜的。

.在這裡也要提醒聽眾朋友,抽菸有百害而無一利。但從吸菸者的角度來說,要放棄抽菸真的是很痛苦的事。董氏基金會推動戒菸活動多年,很多人不是不想戒,而真的是戒不掉。

.對。所以我建議是根本不要碰。前幾天歐巴馬說「大麻對人體的危害也沒有像菸、酒那麼厲害」,結果被專家們罵得一塌糊塗,說你不懂科學,就不要亂講科學。菸確實很難戒掉,所以建議一開始根本不要去碰它。聽眾朋友如果有興趣,可以上google或youtube查一下「菸害」,或者你輸入這幾位「萬寶路之郎」的名字,就能看到很多他們後續的不幸故事。

比如說其中有個人(麥克萊潤),拍的最後一支廣告─那當然是反菸廣告了─是他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都無法講話了,周遭擺著他當年拍香菸廣告的帥氣照片。因為他都無法講話了,所以旁白是他兄弟幫忙唸的,說「抽菸好像代表你已經邁向成年、獨立自主了;但這時躺在病床上,插滿了管子,還有什麼獨立自主可言呢?」

所以有位萬寶路之郎的母親轉述兒子死前的遺言說:「香菸會害死你,我就是活生生的例證。」

.我們也幫聽眾朋友指條路:董氏基金會有個「戒菸就贏了」的網站,各位可以在網站中找到資訊;健康局也有一些戒菸的補助或工具,可以到董氏基金會的菸害防治組詢問,趕快擺脫菸害,讓你的家人健康成長。即使自己不抽菸,吸入二手菸、三手菸也都會造成危害。

三、看電影促進夫妻情感

.最近有研究指出,新婚夫妻如果一起看電影,甚至看完後討論情節,可以降低離婚率。我們請劉屏分析一下。

.這是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研究,請了100多對夫妻來實驗,分成3組,第一組是「衝突管理」,學習如何表達自己對婚姻或對對方的不滿之處。第二組是「同理心和同情心訓練」,著重在聽對方怎麼說。第三組就比較簡單,是一起來看電影。觀賞電影之前先說說看,自己希望伴侶是什麼樣的人;看完電影─主要是愛情電影─之後,來討論電影情節,或我們的婚姻若遭遇類似情形,會怎樣處理?這還沒有結束,回去後還要每個禮拜看1次電影。

這樣長期追蹤下來,發現結婚3年之後的離婚率,一般夫妻是24%,而第三組夫妻常常看電影,互相討論,結果離婚率只有11%,不到前者的一半。顯然這方面的活動對維繫婚姻是有幫助的。

.原來夫妻結婚3年後的離婚率有24%這麼高?

.我們把結婚第1年叫「紙婚」,吹彈可破;結婚25年叫銀婚,50年金婚,60年鑽石婚;婚姻似乎是越久越穩固,也正因為這樣,這研究就專門針對新婚夫婦。因為婚後剛開始共同生活,需要彼此磨合,確實容易發生衝突。看電影如果能學習、認知到自己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如何處理夫妻間的衝突,對於經營婚姻是會有很大好處的。

.這其中似乎有個道理:看電影是比較輕鬆的娛樂,看別人的故事比起自己接受婚姻輔導,似乎更自然一點。其次,新婚夫妻要連續三年、每個週末都好好地坐下來看電影,也是件不容易的事。你會常跟你太太看電影嗎?

.這個……畢竟在美國,文化上有差異,不像國內有那麼多適合看的電影。不過如果我們發現有部好電影,會全家人一起去看,還會互相討論一下。其實不只新婚夫婦看電影,老夫老妻看電影,也是件好事。當然很重要的是,選擇哪些素材。

像剛才講到這項羅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他們第一部看的電影是1967年由奧黛麗赫本主演的《麗人行》;後來看的電影有《飄》、《誰來晚餐》、《愛的護士》,看起來都是蠻久以前的電影,我就想到有次聽美國一個年輕人講,他說隨著自己年紀漸長,也變得喜歡看那些比較有年代的電影,因為暴力畫面比較少。雖然電影裡有吵架的畫面,但不會讓你覺得那麼痛苦。所以選擇看哪些電影也是很重要的。

.不過講到這個,我跟我老公去看電影,選擇的電影都不一樣。我喜歡看愛情片、推理片;他喜歡看動作片或喜劇片。所以兩個人要一起看到彼此都想看的電影,不容易。有時候我們會弄到各自買票、電影結束後再碰面。像這種模式大概就不能達到研究中證實的效果吧。

. 我想到有一次聽朋友說,他建議大家看迪士尼出品的電影,因為都蠻適合闔家觀賞的,而且有比較正面的意象。這些電影主題大概都是親子課題,比如孩子要養寵物,父母有意見;或有某個孩子寫了劇本,被人家偷去拍電影,他跟爸媽抗議「那人偷了我的劇本!」但爸媽就懷疑這小孩講的是不是真話。後來故事曲折離奇,最後又贏得了父母對孩子的信任。

不管這些電影怎麼演,主題都很明確,或告訴大家:「多行不義必自斃!」所以,若要找適合的電影來看,一個大家公認的標準,或許可供參考。

.這研究還提到說,不只是看完電影就算了,還要討論劇情才能挽救婚姻,你覺得呢?

.對,這很重要。一方面讓夫妻多了相處的時間,也讓彼此有共同的話題。接下來,就要願意花一點時間,聽聽別人的看法。「橫看成嶺側成峰」,大家有不同的切入角度。最重要的是透過看電影,來反省自己目前的夫妻關係,這樣不管對新婚夫妻或老夫老妻,都有幫助。也就是說,還是要有「自省」的工夫。看到電影劇情就思考:如果是我會怎麼做?或如果我太太像主角那樣,不就好了嗎?像這樣彼此討論,過程中可能就知道,為什麼我太太不能像主角那樣,或者還好,她(或我)沒有像主角那樣。

.現在社會自由化,結婚了也未必能白頭偕老,婚姻制度受到很大的挑戰。夫妻結婚3年內的離婚率竟然有24%,現在我們去吃喜酒,祝福新人「永浴愛河」,真的是一種沈重的祝福;每一對快樂攜手的新婚夫妻,能不能一路走到底,是很大的考驗。

現在婚姻常常看到離婚、分居,不然就是冷戰。很多人寧願同居、試婚,就是不結婚。即使是走進結婚禮堂的人,能不能長久維繫婚姻,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你對這有什麼感想?我覺得要當一個成熟的人,要先從經營一個家庭開始。你覺得呢?

‧不同的人對婚姻會有不同的解讀,但我想很重要是:婚姻是相互的承諾,並且在法律上有契約關係。「白頭偕老
」不僅僅是別人的祝福,也是彼此的約定。聽起來像是大話,但如果你不看特例,從整體情況來說,很多調查和研究報告都指出,離婚是非常非常大的傷害;如果沒有婚姻基礎而只是同居關係,也是一種很大的風險。

前幾天我跟孩子看一部梅爾吉勃遜演的老電影,片中他在懷孕的同居對象進產房前的最後一刻向她求婚,這才算是一個「happy ending」,如果兩人沒有婚姻而只是生活在一起的話,我不曉得其他人如何,我覺得像法國總統就是一個很明顯難以為繼的例子。從另一方面來說,結婚之後怎麼經營婚姻,是很大的學問;但我們不都是一路邊走邊學的嗎?很多人是做了父母,才真正學習怎麼做父母;結了婚,才在學習怎麼經營婚姻。人的一生是成長的過程,婚姻就是其中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