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社長的話

社長與編輯主管不定時撰寫社會焦點事件省思,或醒報社務,與訂戶分享。

成局與破局《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1/19 18:27

藍白合協議卡關,社會期待兩黨可以有一方豁然大度的禮讓,如同孔融讓梨、成全美事; 但他們的支持者卻不一定願意放手。 如今雙方的民調在誤差範圍,台灣未來成敗一瞬間,願主坐著為王。

美中與兩岸《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1/16 19:24

長期對立、貿易作戰的美中領袖,在APEC 會中重啟軍事熱線,學者藉此也呼籲兩岸能對話、化解緊張。(2版) 美中問題如大國博弈,彼此還能笑臉相迎;臺海兩岸卻宛如不共戴天,何時才能握手言歡話桑麻?

為APEC峰會禱告《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1/15 19:03

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袖峰會在舊金山舉行,拜習會15 日登場,備受國際矚目。 包括台海、南北韓、俄烏戰爭、以巴衝突都是重點。 讓我們迫切禱告,讓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

馬英九當調人《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1/14 18:23

兩造之間常常發生「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況,藍白合所以淪為放話、瀕臨破局,也是基於兩造之間難有公平決議。有中間人(馬英九)出面,就容易取得共識。 耶穌就是我們跟上帝間的中保。(2版)

為弱勢發聲《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1/13 18:20

醒報頭條不追趕政治議題,多半關心公共政策與民生弱勢,各社福團體的記者會常可以看到醒報記者的身影,至盼讀者能以行動肯定我們的政策。 今天的社論也提到政黨應善用不分區名額,網羅弱勢立委。

總統的人格特質《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1/12 18:54

今年三位角逐總統大位的候選人分別曾任台南市長、台北市長與新北市長,檢驗他們之前的施政,可以想像他掌握國政的表現。 今天我們先訪問資深藍綠台北市議員,分析曾任台北市長8 年的柯文哲。(3 版)

施政的感覺《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1/09 19:51

行政院昨天發布7 年半施政政績,閣揆盼各部會多跟社會大眾宣導,特別在大選季節,勿讓在野黨扭曲政府政績,見縫插針。 不過政績好壞,需看民眾是否買單,不只靠宣][][]傳,選票也是最好的檢驗。(2 版)

經濟相關研討會《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1/08 18:56

醒報很喜歡報導、紀錄學術性研討會,因為相較於朝生暮死的八卦、浮誇內容,這些會議都是學者紮實的研究成果; 醒報記者今天花了很多篇幅,記錄經濟與生技投資的研討會,希望您有興趣閱讀。(1、3版)

正向報導《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1/07 18:22

秉持正向報導的精神,醒報記者每天在八卦、口水充斥的新聞圈,尋找有建設性、啟發性、有意義的正向新聞,讓讀者開卷有益。 雖然因為資源有限,無法申請各新聞獎的肯定,但有上帝、有讀者稱譽足矣。

醒報讀者的迴響《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1/06 18:49

終身訂戶、忠實讀者邵玉銘教授日前提到他喜歡看醒報的書摘、選舉座談會; 長年奉獻者賈堅一董事長強調,他最愛看王老先生講故事; 而常常受訪的曲兆祥教授則稱讚醒報記者水準很高;由衷感謝鼓勵。

政治令人厭煩《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1/05 19:16

每次靠近選舉季節,人們總是很難不被鋪天蓋地的選舉新聞打擾,大多是連篇累牘、捕風捉影。 醒報寧願聚焦正向、鼓舞性、攸關民生的新聞,像今天頭版的腦庫揭牌、二版的新北醫療獎,為台灣打氣。

能源是敏感議題《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1/02 18:13

核能到底是不是綠能?發展非核家園是否可行、這樣電力夠不夠? 這是全民關心的議題,也是企業界生死存亡之要事; 可惜這個公共政策議題無法回歸專業討論而一直被政治化,真是急壞工商界了。(2 版)

戰爭釀悲劇《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1/01 19:35

俄烏戰火、以巴衝突等大量悲劇訊息在媒體不斷傳送,讓人陷入「同情疲勞」。 專家提醒民眾適度調節沮喪情緒,改從事放鬆活動。 聖經上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5 版)

注重民生議題《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0/31 19:19

在總統選戰白熱化的此刻,還是一直鎖定民生議題與公共政策的報導,是醒報的堅持。 在台灣,很少人不被「藍白合」、「三角督」、民調起伏等報導所牽動,好在醒報獨守住一塊淨土,給冷靜深思的讀者。

藍白合起步《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0/30 18:37

藍白政黨協商昨天起步,值得肯定的一句共識是:「一黨獨大的時候過去了」。 民主制度的政黨政治貴在制衡,任何人與政黨都無法不受監督,因為人有罪性,除非存心謙卑、虛心、悔改,難掌絕對的權力。

街頭運動《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0/29 19:50

在台灣,民眾的聲音常常無法下情上達,除了委請民團出面,央請立委召開公聽會,或花錢到報端刊登廣告,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走上街頭盼登上媒體; 這並不是民主常態,主政者無法探求民隱是一大問題。

個案或是通案?《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0/26 19:11

在醒報有限的篇幅哩,報導優先處理公共政策與通案,個案與奇事均不在報導之列,所以當立委召開記者會時,本報記者常會追問:「是個案還是通案?」 因為報導的目的本在提供警惕與改善的機會。(1 版)

政治觀察家《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0/25 20:30

今年大選年,政治觀察者有許多觀戰的角度,包括執政黨如何以政策、補貼、加碼,衝刺執政成績以爭取選票; 包括幾個在野黨合與不合、欲迎還拒、如何放話; 也包括民意如何取捨、流動、合縱連橫。

失足成恨《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0/24 19:15

立委趙天麟的外遇問題一整天佔據媒體,不但頓挫他的政壇發展、傷害民進黨的形象、影響家人子女的未來、也失去基督徒的見證。 如果有機會重來,他還會受不了誘惑而失足嗎? 人性軟弱,應慎之戒之。

遠處的戰事《今日靈修》

林意玲 2023/10/23 17:52

俄烏、以哈砲火未歇,台海又受關注。戰爭離我們似遠還近,我們要用甚麼姿勢為生靈塗炭禱告? 跪姿?匍伏?舉手?為人類的愚昧、自大、驕傲,還是為武器的發明與殺傷力? 願主睜眼看、側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