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28日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聯合國第30屆氣候大會(COP30)前夕提出了「三個氣候的嚴酷真相」備忘錄,強調人類福祉與貧困、疾病的解決應優先於單純的碳排指標,挑戰了傳統的「減碳至上」敘事,猶如投擲在氣候談判場的戰術核彈。
蓋茲備忘錄的氣候現實
蓋茲的備忘錄有三大要點。第一,現有減排技術、政策、與投資規模,不足以讓世界在 2050 年前達到淨零,即使現在全力減碳,全球本世紀升溫 2~3°C已難以避免;第二,清潔能源尚不足以涵蓋所有高碳排放領域,全球排放量仍未明顯下降,僅靠現有的能源轉型策略,無法同時滿足需求與減排目標;第三,氣候變化已經到來,極端天氣事件如熱浪、洪澇等頻繁發生,因此適應措施是當務之急,人類福祉(健康、教育、經濟成長)是抵禦氣候衝擊的最佳防線。
這三點直接挑戰了「碳排減量」作為唯一衡量標準的國際共識,並提出以「減少人類痛苦」作為新的核心指標。蓋茲認為富裕國家過度強調減排目標,實質是將成本轉嫁給貧困國家,真正的正義應是協助脆弱國家適應已發生的氣候災害。
蓋茲也觀察到已開發國家大幅削減氣候援助(如美國2025年氣候基金縮水30%),在有限的預算下,應將資金從減排轉移至「適應+全球健康」的綜合投資,以最大化人道效益。這些論點在COP30上,自然會影響各國重新思考資源分配與全球政策方向的優先順序。
對全球氣候戰略的衝擊
蓋茲的立場既具挑釁性,也觸及全球資源分配的核心爭議。他認為碳排只是手段,真正目標是人類福祉,希望各國重新檢視「減碳投資」是否忽略了公共健康與貧困問題,因此資金的分配需重新調整。若是資金從減排轉向適應,不可避免的會影響發展中國家的能源轉型,但可促使更多投資在基礎設施的氣候韌性上。
這正是全球南方國家長期的主張,在氣候風險之外,他們更迫切面對的是貧窮、健康不良與基礎設施脆弱的挑戰。
蓋茲的警告引發了廣泛的反應。支持者認為蓋茲揭示了「有限資源下的現實選擇」,有助於政策務實化的推動;例如印度發起的「務實氣候聯盟」,就主張國家發展權優先於淨零承諾。
批評者則指責蓋茲製造「錯誤的二分法」,忽視氣候臨界點和長期的風險,沒有充分考慮氣候變遷的社會政治影響及其可能帶來的不可逆後果,例如珊瑚礁的毀滅、極區永凍土融化和氣候移民問題。無論如何,這套「蓋茲現實主義」正在撕裂氣候行動的陣營,卻也迫使全球正視氣候戰略層面的典範轉移。
臺灣的回應策略
氣候變遷從來不只是一個溫室氣體方程式,而是文明韌性的終極考驗。科技的發展或許有朝一日能降溫地球,但唯有政治智慧與社會共識才能修補嚴重撕裂的人類社會。
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既是挑戰也是契機。當前氣候暖化正突破1.5℃的門檻,各種極端的氣候變化已對我們的國土與基礎建設、生命傷亡造成前所未有的傷害損失,未來持續升溫至2~3℃,可以想見衝擊將更為嚴峻凶險。
對臺灣而言,最佳回應是「減碳不放鬆,福祉更優先」,一方面盡力維持2050淨零承諾,在持續減碳的同時,將氣候行動與社會韌性、公共健康、能源安全與國際倡議上展現優質的整合力,才能在氣候暖化的重重危機中找到永續的新定位,維繫國家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