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鎮館三寶(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11日起,在故宮南部院區展出,首次3巨作在南院合體亮相,展期只有42天 ,大家可要把握機會。
走入畫中看北京
取名為「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展覽地點在故宮南部院區 S203展廳。除了實體畫作外,也搭配了多媒體互動體驗,透過8K影像、沉浸式互動體驗等方式,讓觀眾「走入」畫中,欣賞畫作的細節,更深入地欣賞該三幅北宋巨幅山水畫的細節。
故宮南院具有高挑空間優勢,該展覽能完整呈現畫作全貌,解決了過去在北院展覽時因高度限制只能捲起展示的問題。
今天上午,在故宮南院舉辦開展典禮,之後開放民眾品賞,不過,仰慕「故宮鎮館三寶」的民眾很多,為維護參觀品質,看展民眾,只能線上預約或現場排隊入場。
南部民眾大有福
范寬(約 950-1032 後)《谿山行旅》、郭熙(約 1023-1087後)《早春圖》、李唐(約 1049-1130 後)《萬壑松風》,向有故宮「鎮院三寶」的美譽,也在 2012 年 3 月由文化部核定公告為國寶級古物。該三件巨幅立軸,分別代表了北宋「巨碑式」山水畫的典範,雖非全然地模仿真境,但卻是通過對自然的靜觀與體悟,重新組織凝聚而成的理想山水典型。
根據畫上紀年推算,時代最近的《萬壑松風》(1124),距今已經 897 年,《早春圖》(1072)距今長達 949 年,《谿山行旅》雖然沒有紀年,但作品年份更已超過千年。
考量該3件國寶的年代久遠、絹本質材脆弱,為了加強保護珍貴古物,減少被光線照射的時間,每次展覽至少必須間隔3年以上,而且展期不能超過 42 天。
三件國寶合體六次
究竟3件國寶有多少次合體紀錄!?根據故宮博物院策展團隊的爬梳,整理出的紀錄,共6次:
1、1937 「第二次全國美展」第一次同時展出。
2、1961-1962 赴美巡迴展「中國古藝術品展覽會」,第一次連袂於海外同時展出。
3、2006 「大觀:北宋書畫特展」,第一次在故宮北院展出。
4、2011 「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第二次在故宮北院展出。
5、2021 「鎮院國寶:范寬•郭熙•李唐」,第三次在故宮北院展出。
6、2025「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第一次在南院展出。
綜觀上述,國寶遷台,台北故宮博物院在台北外雙溪成立以來,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大觀:北宋書畫特展」、「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以及「鎮院國寶:范寬•郭熙•李唐」都在北院展出,而故宮南院則是頭一次承辦「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意義更為特殊。
為何稱為鎮館國寶
至於3件巨作,何以稱為鎭館國寶,可以概述如下:
☄️ 《萬壑松風圖》的價值:
在於它是北宋末期山水畫的傑作,凝聚了北宋和南宋畫風的精華,不僅是「鎮院之寶」之一,更因其高超的繪畫技巧、寫實的生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寓意而備受推崇。
一、藝術價值:
繪畫技巧高超:李唐在畫中運用了多變的皴法(如「斧劈皴」),精準地表現出山石、雲、松、水等元素的結構與體積感,展現出強烈的動感和立體感。
1、細節精緻真實:
畫家對松樹的描繪極為細緻,不僅用墨線勾勒樹幹,更用半圓形畫出樹的節理,再以細筆畫出粗細不同的松針,使松樹看起來充滿生機。
2、寫實感極強:
畫中的水流如同真實的泉水般潺潺而下,遠山則以獨特的「竹筍式」筆觸描繪,整體給人身臨其境的真實感,這是宋畫的獨特魅力。
3、構圖與意境獨特:
與北宋其他磅礡大氣(如《谿山行旅圖》)的作品不同,《萬壑松風圖》以深邃的山谷為主題,營造出幽靜而生機盎然的氛圍,跳脫了人為的建築與人物,更突顯自然的氣勢。
文化價值綿長
二、文化與精神價值:
1、承先啟後:
《萬壑松風圖》連接了北宋山水畫的壯闊與南宋山水畫的近景描寫,是兩宋畫風演變的集大成之作。
2、象徵堅貞傲骨:
畫中的松樹象徵著堅貞不屈、不畏逆境的君子品格,體現了中國文人堅韌不拔的精神。
3、傳達生命力:
畫作透過細膩的筆觸和逼真的描寫,傳達出蓬勃的生命力,即使歷經千年,依然能讓觀者感受到畫中流動的水聲和風聲。
早春圖是故宮三寶
☄️ 郭熙的《早春圖》價值:
在於它是北宋山水畫的經典之作,被譽為「故宮三寶」之一,代表了中國山水畫從唐代向宋代轉變的重要典範,展現了「三遠」構圖法、精湛的筆墨技巧以及「虛實相生」的藝術思想。它不僅是藝術成就的體現,更承載了深厚的文化與歷史意義。
一、藝術價值:
1、開創性的構圖法:
郭熙以「高遠」、「深遠」和「平遠」三種視角巧妙地營造出豐富的空間層次,這是其藝術理論在實際作品中的最佳實踐。
2、精湛的筆墨技法:
畫中運用了「雲頭皴」、「鬼面皴」等技法,通過淡墨渲染和留白,描繪出如煙嵐般變幻的山水景致,表現出沉積岩的真實感和山水的靈動氣勢。
3、情境與意境的融合:
畫中不僅有壯麗的山水,還有生動的人物活動,展現了「可居」、「可遊」的理想山水境界。同時,透過虛實的處理,傳達出畫家對自然變化的感悟,富有詩意和哲理。
4、風格轉變的典範:
相較於唐代以人物遊春為主題的《遊春圖》,《早春圖》將重心轉向景物,色彩從有彩色轉為水墨,構圖從單一視角轉為多視角,旨趣由外在觀照轉向內在的理解,是宋代繪畫文化變革中的重要藝術典範。
山水畫史地位高
二、文化與歷史價值:
1、「故宮三寶」之一:
作為國寶級文物,與范寬《谿山行旅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並稱為「北宋山水三巨碑」,在中國山水畫史上佔有極高的地位。
2、承載歷史訊息:
畫作描繪了北宋時期瑞雪消融、大地復甦的早春景象,展現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的觀察與理解。
3、文化傳承的意義:
即使歷經千年,其筆墨的魅力依然能夠透過各種方式(如現代科技互動體驗)被現代人所感受,傳承了經典的藝術精神。
☄️ 至於《谿山行旅圖》的價值,體現在其藝術成就、思想內涵以及歷史地位上,它是一幅展現北宋山水畫巔峰技法的宏偉巨作。該幅畫作,以其壯闊的構圖、逼真的寫實感和「雨點皴」等獨特筆法,營造出雄偉肅穆的意境,體現了中國傳統「天尊地卑」的思想。
宋畫第一
此外,它還被譽為「宋畫第一」,是故宮的「鎮院三寶」之一,具有無可取代的歷史與學術價值。
一、藝術與技法:
1、宏大的構圖與空間感:
採用了「中軸式、巨碑式」的構圖,遠景主山佔據畫面大部分,但通過雲霧的留白巧妙地拉開了空間距離,同時也讓觀者彷彿身臨其境。
2、寫實的細節描繪:
儘管畫面宏大,但畫中的人物、驢隊等細節卻描繪得活靈活現。范寬通過長年觀察自然,將山石的紋理、樹木的形態逼真地呈現在畫布上,展現出強大的寫實能力。
3、高超的筆法:
畫中運用了「雨點皴」等技法來模擬岩石的質感,短小而密集,增加了畫面的立體感和力量感。
二、思想與情感:
1、雄偉崇高的精神:
作品所營造的肅穆、莊嚴感,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天尊地卑」的宇宙觀。
2、強烈的真實感:
與後世作品不同,《谿山行旅圖》給人一種強烈的真實感,彷彿能聽到流水聲,感受到松樹的生命力,這正是宋畫「黃金時期」的標誌性特徵。
巨作合體機會難得
三、歷史與地位
1、「宋畫第一」:
此畫被明代董其昌譽為「宋畫第一」,具有極高的藝術評價。
2、故宮的鎮院之寶:
作為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三寶」之一,它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3、歷史與學術價值:
經過長期的研究和考證,其署名「范寬」的款識得以確認,穩固了其藝術史上的地位。
總之,《谿山行旅圖》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是一幅技法精湛的畫作,更在於它傳達的深刻思想,以及其在中國山水畫史上的標竿地位,這使其成為一件歷久彌新的藝術瑰寶。
3巨作在南院合體亮相,機會難得,可別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