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懶惰:害怕一停下來就會輸給別人?》

醒報編輯 2025/11/12 20:01 點閱 204 次

本書是新銳社會心理學家戴文‧普萊斯博士的石破天驚之作,結合他的親身經歷(一個來自偏鄉的窮小子如何在力爭上游的過程中燃燒殆盡)、科學實證及無數個案的精采訪談,深入剖析現代社會對「懶惰」的誤解與污名。作者指出,這種「懶惰的謊言」其實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遺毒。

透過溫暖且極具穿透力的筆觸,作者將帶你重新認識「自我價值」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他不僅一一拆解這個結構性的文化謊言,更邀請讀者直視自己的疲憊、練習同理與自我寬容──你可以勇敢承認「我累了」、可以說大聲說「不」,更可以對社會賦予我們的各種「應該」與「期待」聳聳肩、選擇為自己而活。

我辦事一向以高效率著稱,但這樣的名聲也讓我付出了不少代價。在別人眼裡,我總是那隻勤奮、有條理、一絲不苟的小工蜂。多年來,我努力在專業上的成就、創意產出和行動力之間維持平衡,且從未讓身邊的人失望過。

我從來不會遲交任何工作。只要我答應要出席某個活動,我一定會準時到場。無論是朋友請我幫忙修改求職信,還是需要我為他們打氣、鼓勵他們致電給當地議員抗議最新的人權議題等,我總是義不容辭、隨傳隨到。

不可原諒的懶惰

只不過,但在這種衝勁十足、讓人信賴的表象之下,真實的我可說是一團糟。我常常獨自窩在黑暗中,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過度疲憊、神經緊繃,連翻書的力氣都沒有。

我對自己答應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充滿怨懟,但又無法停止不斷把事情往身上攬,讓自己分身乏術,然後在一波波責任裡感覺自己愈來愈力不從心,甚至認為這樣的無力,就是「不可原諒的懶惰」。

全年無休超時工作

我認識很多像我這樣的人──他們會超時工作。他們會為了不讓老闆失望而對工作來者不拒。只要親友與家人開口,他們永遠有空。他們就像二十四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全年無休地提供源源不絕的扶持與建言。

他們在意著五花八門、族繁不及備載的社會議題,但卻又總是內疚著自己做得「不夠多」,因為一天就只有二十四小時,時間不夠就是不夠。這類人往往會試著把醒著的每一刻都塞滿活動。

比方說,在忙碌了一整天之後,他們還會試著用手機上的「多鄰國」(Duolingo)App來自學西班牙文,再不然就是登入像Code Academy這樣的網站來學習撰寫Python程式。

這類人──或者說像我這樣的人──我們使勁全身氣力想符合社會的期待,成為一個擁有美德、值得敬重的人。我們一心一意要做一個敬業的員工、要擇善固執且劍及履及、要當一個貼心的朋友,還要活到老學到老。

懶,不是件好事

我們習慣了要未雨綢繆、要有備無患、要為了降低自己的焦慮而去控制那些可以操之在己的事情──為此,我們會過得非常、非常的拼命。

我們大多數人都把九成的日子都過得極其疲憊,極其爆炸,而且永遠不滿意於自己的表現,總覺得自己的表現只是差強人意。不論我們成就了多少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都沒辦法說服自己感到滿意或取得內心的平靜。

我們永遠無法理直氣壯地喘口氣。就這樣,在一回回的過勞熔斷,一次次的壓力過大成疾,還有一個個睡不飽的週末裡,我們只能咬牙堅信:只要有一點做不到的地方,就等於「懶惰」──而懶,從來就不是一件好事。

這種世界觀,將徹底毀掉我們的人生。

很糟糕的習慣

多年來,我養成了一個很糟糕的習慣:我會從一日之初馬不停蹄地工作五、六個小時,期間我會把要做的事情塞得滿滿滿,不給自己任何時間喘息。

在這個過程中,我會專注於那些堆積如山、等著我去回覆的電郵,或是需要我去批改的報告,以至於我動輒就會忘記要停下來歇會兒、吃個點心、伸展一下腿腳,乃至於上個洗手間。

誰膽敢在我如此衝衝衝的時候打擾我,都會被我賞一記不耐煩的白眼。五個小時過去後,我會在煩躁、飢餓與亟待安撫的情緒中,變成軟爛的一灘泥。

即便在那段時光裡,我也知道這樣的惡性循環很糟糕,但我就是無法從中掙脫出來。我一方面疲累到痛苦不堪,一方面卻靠著在短短幾小時中消化掉大量工作而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表現能幹又肯幹

「把待辦事項一項項劃去」就是我活著的意義。能讓我「嗨」起來的,莫過於有人在我的聽力範圍內驚呼一聲:「哇嗚!你動作也太快了吧!」只因為他們沒想到能這麼快就收到我回覆的電郵。

我會勉力扛下自己沒那麼想承擔的責任,只因為我深感自己有必要表現得像個能幹又肯幹的員工。這種心態的結果,便是讓我化身成工作上的大胃王,腮幫子鼓得滿滿地,然後無可避免地淪落到熄火、抑鬱,乃至於生病的境地。

經年累月,我都為了那個難以為繼的自己而自責不已。只要我沒有把自己逼到極限,我就會為自己的停滯感到羞恥。於公於私的任何一個「不」字,都會讓我擔心自己沒有盡到本分──沒有在朋友需要我的時候相挺、沒有去抗議現場替朋友衝人氣,或是錯過了朋友的演出等,都會讓我有千夫所指之感。

生產力自我價值

我擔心自己哪怕只是稍微休息一下,或略為表現出界線感,就等於是在「發懶」。畢竟對我而言,沒有什麼比當個懶人更罪大惡極的了。疲憊、焦頭爛額、過勞到沒有氣力去顧及休閒娛樂與社交,這些都是非常糟糕的事,但這些事再糟,也比不上背負「懶惰」的汙名。

將自我價值綁定在生產力上,是我從小就養成的觀念。學生時代的我成績優異,老師普遍覺得我是個聰明的小孩,所以他們鼓勵我盡可能地多用功、多承擔一些機會與責任。

他們要麼叫我以小老師的身分去給成績欠佳的同學補習公民課,要麼會要我在讀經營中帶隊負責繪畫與手工藝。而對於師長的種種課外提議,我也總是來者不拒──我就是想幫上忙、想出點力、想做出成績。我的想法是只,要拼了命工作、做得越多,就可以確保自己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跑贏別人不懶惰

我之所以那麼擔心自己的未來是有原因的。我的父親在阿帕拉契山區長大,更準確地說,他出身於一座老舊的礦城,而那裡的礦藏早已凋敝,就業前景蕩然無存。成年之後,我父親無時無刻都在擔心錢的事情。

他患有腦性麻痺,所以寫字跟打字都很不方便,而那也斷了他上大學或坐在辦公室裡工作的可能性。他只能拼了命地靠勞力賺錢,即便他知道自己的身體總有一天會撐不住。我母親是領有證照的口腔衛生師,但她也苦於脊椎側彎,以至於她一星期只能工作個兩三天。

我爸媽都沒有大學學位,這令他們的職涯選擇非常有限。他們說什麼也不想讓我重蹈他們的覆轍,於是乎,他們給我的教育就是凡事要有所規劃及準備,並且要用功讀書。

他們在我滿足資格的第一時間就替我報名了校內的資優生計畫。他們鼓勵我去打工,去上進階的課程,去參與模擬聯合國與演說辯論等課外活動。

他們篤信:只要我好好用功,多存點錢,並且多修一點「額外」的人生學分,那麼我就可以跑贏別人──意思是我可以進好學校、多少拿到一點獎學金,然後為自己打造一段人生勝利組的職涯──前提是我不可以懶惰。師長們也在我身上看到了潛力,鼓勵我全力以赴。

這些大孩子有多懶

這種要一步步達到穩定生活的壓力讓我焦慮不已,但我又無法換一條路走,因為另一條路的生活感覺更糟,而且是糟得多。當時的我已經開始注意到一件事:不是每個孩子都像我一樣被鼓勵上進。有些孩子在旁人的眼中已經「撿角」──沒救了──只因為他們在課堂上搗蛋或學習進度緩慢。

這些孩子年紀尚輕時,多少還能得到一些支持與同情。但隨著掙扎的時間愈來愈長,旁人的耐性與同理心也會消耗殆盡,最終再也不會有人去關心這些學生有什麼需求或侷限。

相對於此,眾人開口閉口會都變成「這些大孩子有多懶」。而人一旦被貼上「懶惰」的標籤,他們獲得的助力就會變少,被破口大罵的機率就會升高。某個孩子一旦成了眾人眼中的懶鬼,大家就會覺得他或她無可救藥。

這些孩子不論是遲交作業、吸收不了困難的概念,還是沒有在課後下功夫做一些「有用」的事,都是他們咎由自取。懶惰的小孩就等於沒有前途。同時,世界似乎還向我傳達一個訊息,那就是「這些人活該」。(宇欽/輯)

《被誤解的懶惰:害怕一停下來就會輸給別人?》
作者:戴文.普萊斯
出版社:大牌出版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