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哪裡受了傷,就無法療傷;只要你願意開始理解自己,改變就會發生。我們的行為、模式與習慣存在都有意義,它們很可能是潛意識中壓抑的事物所造成,而這些通常與童年經驗有關。過去的經驗會形塑現在的自己,在問題表象的背後,都是可以深入瞭解自我的機會。
本書就是你專屬的心理師,從改變自我、改善親密關係,到建立人際連結的種種人生難題,陪你依循探索、認識、感受、採取行動、反覆實行等五步驟,深入內心的內在小孩。面對真實的自己,與自己和解,需要「慢慢來」的勇氣。只要願意從新的觀點,去看待那些我們覺得已經「受夠了」,卻又難以擺脫的行為模式,而後逐步前行,就是走在正確的療癒之路上。
多數人只想過得快樂,艾爾娃(Alva)尤其如此。她一生都在追求快樂,但就是無法如願,她也說不出是為什麼。
她的人生還算順遂,但她每天都過得渾渾噩噩。成天手機滑不停,無時無刻都在玩遊戲。參加家庭聚會時,總在放空發呆,腦中不斷想著自己人生很失敗,做任何事都徒勞無功,一切都毫無意義。有時她會感到快樂,像是與朋友一起跳舞、看好笑的影片或嚕貓,但總終還是會重陷混沌度日的泥淖。
她每天醒來都四肢沉重。還沒睜開眼睛,就在摸找手機,準備再度展開空虛的一天。她用大拇指點開遊戲應用程式,這個動作就像呼吸一樣自然,成了一種反射動作。她看了看時鐘,一小時過了,不但上班遲到,還錯過了她前一天在滿懷希望的妄想中對自己保證一定會去上的健身課。
讓自己感到快樂
艾爾娃沮喪地嘆了口氣,將手機扔到房間的另一頭。她心想:夠了!自己必須做出改變,今天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日子——她將竭盡所能讓自己感到快樂。
她下了重本投資「快樂產業」。她買了一個新衣櫥,希望能讓自己感到幸福,但根本毫無幫助。她刪掉了手機遊戲,並設定使用其他應用程式的時間限制。頭幾天還算有效,但她後來又故態復萌。
她也實行一套新的養生之道,嘗試吃健康的食物與養成慢跑習慣,這讓她有種贏過別人的優越感,但並未真正使她感到快樂。她辭去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到外地旅遊,在印度、墨西哥與峇里島度假一年。她還開始做瑜珈,身心比以前健康了一點,但悲傷的感覺依舊如影隨形。
完美男人催產素
也許,她需要尋找更多意義與目的。她轉換跑道,接受教師培訓,期盼與孩子相處的這份工作能帶來滿足感。結果也的確如此,但她仍隱約感受到深沉的悲傷。也許,她需要一段感情,需要有人愛她與支持她。
她遇見了賈馬爾(Jamal),一個幽默、性感、野心勃勃又體貼入微的完美男人。她過了好幾個月的幸福生活,每天都心神蕩漾、充滿期待,感覺世界變得美妙。她與賈馬爾在一起時甚至忘了手機的存在。也許這就是她在尋找的快樂,也許她心中那股與生活脫節的莫名感受終於消失了。
之後,熱戀期過了,催產素——所謂「愛的荷爾蒙」——漸漸消退,她內心再度湧現不可名狀的恐懼。她又像從前那樣工作時心不在焉,與朋友相約總提不起勁,經常強顏歡笑,但內心其實感覺糟透了。
無法感到快樂?
她又開始玩手機遊戲,搭公車、早上醒來及晚上睡前都在玩,就連跟賈馬爾約會時也是,兩人因此變得疏離且感到孤獨。世界再度變成黑白,而艾爾娃找不到原因。她為什麼就是無法感到快樂呢?她有努力試著改變啊!
關鍵在於,艾爾娃根本沒有釐清問題的重點。她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只觸及冰山露在水面上的一角。這裡我要特別說明的是,你的工作、人際關係與生活方式都會對你的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但它們與你——以及艾爾娃——痛苦掙扎的原因並無太大關聯。
艾爾娃迫切希望生活能有所改變,因此來找我。第一次治療時,我立刻察覺到她非常害怕坦誠以對,也很焦慮。雖然臉上帶著微笑,但似乎並不快樂。她看來心不在焉、與人有疏離感,每句話說到最後都吞吞吐吐,好像不習慣談論自己。她讓我想起自己剛開始接受治療的模樣:一直發呆、感覺害怕,整個人魂不附體。
告訴我該怎麼做
「我該怎麼辦?」她問,「告訴我該怎麼做。」
人們前來尋求心理治療是為了得到答案,但一開始我往往會丟出更多問題給他們(是的,心理師就是這麼煩人;你看到後面就知道了)。我沒有這些問題的答案。我也希望自己握有人們追求的萬靈丹(倘若如此,我的工作會輕鬆得多),但遺憾的是,這種東西並不存在。
所有的答案都在艾爾娃心中,只是此刻她還沒意識到這一點,還沒看到水面下的冰山。而我的工作是,幫助她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去探索答案。於是,我跟她一起展開這個挖掘的過程。
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詢問她的童年經歷——這很老套,我知道。
心理諮商討論童年
為何心理諮商總在討論童年?腦部的發展絕大部分發生在出生到三歲這段期間,並在五歲時趨於成熟。這意味著,我們在這段期間經歷的一切,對未來的成長影響深遠。
就拿語言學習為例,人在嬰兒時期輕易就能學會新的語言,並在往後的人生中保持一定的流利程度。等過了十二歲,多數人在學習新語言時就會覺得相當吃力。當我們學習開口說話時,也是在學習情緒的語言。我們對自我、人際關係與世界的認識,大部分都來自童年時期。
不幸的是,人類進化的目的是維持生存,而非尋求幸福。大腦不在乎你對社群媒體上癮而變得如同行屍走肉,也不在乎你因為生活缺乏動力而工作表現差勁。大腦只想保護你不受它認為具有潛在危險性的事物所傷害。那麼,我們是從何時開始得知什麼樣的事物會危害我們的生存呢?答案是童年時期。
大腦會發出恐懼
長大成人的你能夠讓自己吃得飽、照顧好自己,但當你還是小孩的時候肯定做不到。相較於其他物種,人類更是如此,因為我們在嬰兒時期脆弱無助。從出生到兩歲的這段期間,我們得完全依靠大人的照顧才能存活,需要有人餵食、扶持與防止我們摔落地上。
寶寶要生存,需要與父母保持連結,需要得到關愛。因此,寶寶對於會增進或削弱親子關係的事物極為敏感。當父親或母親不在身邊、對我們咆哮或處於神經緊繃的狀態下,我們的大腦會發出恐懼的信號。
這種恐懼感告訴我們有事不對勁,還只是嬰兒的我們會使出渾身解數去試著修補問題、讓父母開心。我們需要父母維持我們的生存,因此需要他們的關愛。我們會努力表現更多惹人疼愛的行為,盡量不做會使他們生氣的事情。
即使你的父母懂得控制情緒、不會以批判角度看待你,但你仍會受周遭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得知什麼樣的行為才能被社會所接受:男人有淚不輕彈;女人不該有主見;身而為人應該自信而不驕傲,快樂但不自負。
感受訊息千百種
這些觀念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依我們所屬的文化、種族、階級與國家而有所不同。社會給予我們無數的訊息,告訴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應該做出什麼樣的行為舉止,應該從什麼樣的角度去思考。
光是關於「感受」的訊息就有千百種,像是「要正向思考」、「不要悶悶不樂」、「拿出男子氣概」、「忍一忍沒關係」、「假裝沒事就好了」、「不要當個懦夫」、「你是大男孩了,不能哭」、「保持冷靜,勇往直前」。
因此,形塑你的不只是你的家人,還有廣大的社會、你所屬的文化、性別、種族、階級、宗教與神經特徵……等。隨著我們長大,生活在這世上得到的所有經驗,都不斷影響我們與他人及自我形成連結的方式。
童年逆境經驗
我們將任何會激發負面回應的感受、行為或特質壓抑在潛意識裡,而未真正意識到它們的存在。這就是為什麼幼時的經歷會對長大後的我們造成如此深遠的影響。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ACE)是心理與生理的健康狀況——從焦慮到心臟病都包括在內——不佳的主要指標。一個人的童年越不快樂,長大後就越痛苦。
「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為什麼長大後還會有心理問題?」
可能事實的確如此,但這依然對你造成了影響。我要特別強調,我們都曾經因為生活中的大小事而對父母感到失望,並且面臨不同程度的複雜情緒。即便是那些在情緒穩定、充滿關愛與調適良好的父母教養下長大的人們,也會經歷一些負面的時刻,或許直到現在仍受其影響。
對孩子造成影響
以下列舉一些不算創傷、但仍會對孩子造成影響的事件:
● 弟弟或妹妹出生,使你不再獨享父母的關注。
● 母親工作繁忙。
● 父親沉默寡言。
● 在學校被同學霸凌。
● 就讀寄宿學校,與家人分隔兩地。
● 與人冷戰。
● 承受隨時都要保持開心的壓力,沒有傷心難過的自由。
● 面臨課業表現良好的期待或壓力。
● 生活在充滿暴力的危險環境中。
● 從小生長的文化背景與長大後接觸的人們不同。
● 經常搬家。
承認童年不美好
如果你在童年時期經歷過類似以上的任何一種情況,或許會覺得因為這樣就認為自己受到成長背景的負面影響,也未免太過奇怪或嚇人。或許你對我的說法感到不以為然,堅信父母非常愛你(我相信他們是的)。
承認自己的童年並不美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美好」向來不是唯一的感受——就像彩虹不只有一種顏色。有時候,事物可以既美好又殘酷。我們深愛著某些人,但也可能對他們感到氣惱。我們越勇於承認與接受事情的陰暗面,就越能真正理解自我,感到完整。
兩種類型的創傷
創傷分為兩種類型:小創傷(small t-trauma)與大創傷(big T-trauma)。大創傷通常是對生命造成威脅或令人受到嚴重驚嚇的事件,譬如肢體暴力或性方面的虐待;小創傷不像大創傷那樣可怕,但仍有可能令人感到痛苦。這種經驗通常不會被歸類為大創傷,但會威脅到孩子的安全感,進而造成創傷。
創傷的定義,是任何會危害我們的內心與外在安全感的事物,是我們經歷痛苦時所產生的情緒與生理回應。換句話說,當壞事發生時,我們對於「我們是安全」的這種信任破滅了。
在希臘文中,「trauma」意指「wound」(傷口),因此創傷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處理那個事件,以及將其儲存於心裡的方式。這也代表,相同的經驗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會造成創傷,也可能毫無影響(依個人的敏感度、基因、家庭的支持與文化而異)。
好奇心重新看待
對那些經歷過嚴重虐待與創傷的人們而言,療癒的旅程無疑比其他人來得曲折與艱辛,但這就像一道光譜,每個人都落在光譜上的某個位置。不論你的童年幸福與否,至今都依然深刻影響已經長大成人的你。進行自我覺察並瞭解其中的奧義,對你的人生將有所助益。
回顧與談論童年經歷,這件事並不容易。我懂。當初我接受了大約一年的心理治療,才能承認自己的雙親並非完美無瑕(雖然現在有時我還是會為他們辯解)。我們會因為批評父母而感到愧疚,認為父母為我們付出了這麼多,我們不應該抱怨或責怪他們。
但和某些人刻板印象不同的是,心理師的目的並非要怪罪你的父母。他們已經盡力了。然而,倘若你一直為父母辯護,糾結他們究竟是不是好父母,就會阻礙你探索自我及世界的好奇心。我們不要再追究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而是該抱持好奇心重新看待我們的童年與過去的經歷。(宇欽/輯)
《你的隨身心理師:陪你走出情緒困境,療癒關係中的傷痛》
作者:安妮.齊默爾曼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重來:殺不死你的,如何使你更強大?》
作者:麥特.費茲傑羅
出版社:一起來出版
重來,讓你更強大。涵蓋訓練、比賽,到人生挫折的一本好書!最偉大的故事,都出自最深的低谷。不管是運動、工作乃至人生,無人不愛精彩大逆轉。那些困境不只存在於運動場,也包括了老化、疾病,或甚至是壞運氣──這不禁令人好奇,頂尖強者如何越挫越勇,將失敗化為力量?
本書透過全新的觀點,提出了「極度現實主義者」的概念。麥特指出,能在生活中創下奇蹟的人,必定經過了接受、擁抱、因應現實三個步驟。書中將步驟拆解,加上扣人心弦的真實故事,能幫助你循序漸進,在其他人放棄的地方堅持重來,最終成就自己的偉大故事。
《香水密碼:從格拉斯文化學習調香單體入門》
作者:何宗禧(Vic)
出版社:日日學
本書是一部完全為讀者量身打造的香氛入門與進階指南。作者以多年教學與推廣經驗為基礎,將香水世界的奧秘轉化為清晰的學習路徑。從歷史、文化到調香實務,書中串連古老智慧與現代科學,讓香水不再只是瓶中的奢侈品,而是一門融合藝術、化學與生活的學問。
本書不僅適合初學者循序漸進學習,也能成為專業人士啟發並找尋靈感的寶典。這是國內首見,專屬於香氣的百科全書,也是一段跨越時空的香氛旅程。透過淺顯文字與實用配方,帶領你進入氣味的世界,也讓你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與力量。
《愛書趣味:葉靈鳳收藏的藏書票》
編者:陳子善, 阿罡
出版社:中華書局
藏書票,是印有圖案花紋及姓名的小紙片,貼於書籍表明物主所有權。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葉靈鳳,是藏書票收藏家,也是在中國推廣藏書票藝術的先驅。專家後人撿出一批葉靈鳳生前蒐集的珍貴藏書票,結集成書,呈現在世人眼前。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展示一百一十六張葉靈鳳所藏中日和歐美的藏書票,每張附注解。另有葉靈鳳家人就他與藏書票點滴的回憶文章,從家人角度看葉靈鳳對藏書票的情深。第二部分則收錄葉靈鳳不同時期關於藏書票的文章,如〈現代日本藏書票〉、〈藏書票與藏書印〉,從中可見葉靈鳳推廣藏書票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