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象牙齒琺瑯質大解密 台灣海峽曾為草原

呂翔禾 2025/11/06 14:21 點閱 433 次
台大博士生Deep、生演所副教授蔡政修與科博館研究員張鈞翔最新研究顯示,台灣海峽過去曾經是草原。(Photo by DS Biswas CC BY 4.0)
台大博士生Deep、生演所副教授蔡政修與科博館研究員張鈞翔最新研究顯示,台灣海峽過去曾經是草原。(Photo by DS Biswas CC BY 4.0)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從牙齒就可以推論台灣10萬年前的環境!台大學者蔡政修與科博館學者張鈞翔合作,研究古菱齒象牙齒的論文5日正式發表,首次揭開台灣更新世消失的生態圈,是以草原與河流為主的乾暖稀樹草原環境。張鈞翔表示,透過分析台灣古象象牙的琺瑯質,發現牠們的食性與印度與非洲象群類似,進而可以重建台灣古環境。

這項突破性的古生物學發現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研究不僅首次揭示了台灣更新世巨型草原—河谷生態系的存在,透過在古菱齒象牙齒上所取得的同位素記錄,也捕捉到古菱齒象幼年個體持續至五、六歲的斷奶行為,極大地補充了學界對於這些巨型哺乳動物生命歷程的認知。

食性與印非象接近

作者之一的科博館研究員張鈞翔指出,透過分析古菱齒象牙齒琺瑯質的穩定碳同位素,發現牠們幾乎全年都取食C4植物,也就是以「四碳途徑」進行光合作用的草本植物。顯示出台灣古菱齒象的食性,與偏好C3植物(通常與森林或溫帶環境相關)的歐洲和日本古菱齒象不同。

「牠們的飲食特徵與印度、非洲那些適應熱帶或副熱帶草原環境的古菱齒象更為接近!」張鈞翔表示,這證實了當時台灣海峽為陸地時期是以C4植物為主的乾暖稀樹草原,而非今日在台灣本島所見的森林地景。

他強調,這項發現不僅重建了冰河時期時東亞邊緣的獨特生態樣貌,更揭示了古菱齒象屬在歐亞大陸上,隨著緯度變化而呈現顯著的食性差異。

理解東亞古生態

台大生演所副教授蔡政修指出,古菱齒象的牙齒還提供了古水文學的資訊,團隊透過氧同位素分析發現,台灣的古菱齒象取用淡水河流資源,支持更新世時期有大規模淡水河流流經台灣海峽,提供台灣海峽古河流的存在證據。總體而言,這項研究是理解東亞古生態、多樣性演化與地區性物種分化的關鍵里程碑。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