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再度踏上亞洲行程,這次目的並不單純是修補盟友關係或推銷「美國優先」政策,而是為了在南韓慶州的APEC峰會上,與習近平進行一場備受矚目的川習會。
這場會晤若成行,將不只是美中關係的轉折點,也將深刻影響台灣、日本與南韓在亞太戰略棋盤上的角色與處境。
美中的微妙關係
美中之間的關係,在經歷多年對抗、脫鉤、科技戰與關稅壁壘之後,正進入一種既對抗又必須協商的微妙時期。川普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希望藉由與習近平的會談,為美國企業重新打開中國市場的一扇門,特別是在稀土與關鍵礦物供應鏈上爭取更多自主權。
稀土是高科技與軍事產業的命脈,而中國長期掌握全球供應主導權,美國企圖在此議題上迫使北京讓步。對習近平而言,此次會談也是一場策略性的布局,若能在貿易或安全議題上交換條件,或許能為中國緩和外部壓力、爭取時間調整內部經濟結構。
高風險的外交賭局
這場會面可說是一場高風險的外交賭局,川普若能成功談出協議,將再次展現他「交易式外交」的手腕,強化其領導全球秩序的聲勢。但若談判破裂,則可能讓美中緊張再度升溫,也讓亞太地區陷入更深的不安。對美國的亞洲盟友而言,這樣的雙邊談判既令人期待,也令人焦慮。
對台灣而言,川習會既可能帶來新的機會,也潛藏被邊緣化的風險。若美方在談判中堅持維持對台軍售與安全承諾,台灣可望在美中緩和中獲得一定的安全緩衝。但若川普為了經貿利益選擇淡化台灣議題,台灣的戰略地位可能會遭到稀釋。
歷史提醒,當大國進行交易時,小國常淪為籌碼。因此台灣必須強化自身的防衛能力與外交多元化,積極與日本、南韓及歐洲等民主夥伴建立更穩固的合作關係,減少對單一大國的依賴。
日本角色很關鍵
日本在這盤棋中扮演著更具主動性的角色,川普訪日時,雙方討論的焦點之一就是稀土與新能源合作。日本多年來推動「經濟安全保障」戰略,與美國在供應鏈重組、半導體技術與資源自主等方面高度契合。日美雙方在此次行程中簽署關鍵礦物合作備忘錄,意味著雙方正試圖在亞洲建立對抗中國供應鏈主導的新架構。
日本清楚意識到,唯有在科技、能源與軍事上與美國保持協調,才能在區域競爭中維持主導權。然而日本同時也必須平衡與中國的龐大貿易往來,避免過度依賴美國而喪失經濟彈性。
南韓的處境則更為微妙,作為美國重要盟友之一,南韓在安全上倚重華盛頓,但其出口高度依賴中國市場。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對南韓而言,是一場不得不參與的交易。據報導,首爾政府為降低美方關稅壓力,積極提出投資與合作方案,試圖以「交易換安全」的策略維持平衡。南韓在半導體、電動車與綠能領域的技術優勢,使其在美中之間仍有談判籌碼,但若美中達成協議並排擠南韓利益,韓方將不得不重新校準對外政策方向。
正視這場大國博弈
在此背景下,三方的應對策略非常重要。台灣應以強化防衛與科技自主為核心,同時深化與日、韓及歐盟的合作,將自身定位為「可信賴的供應鏈」;日本則應利用與美國的經濟安全合作,推動多邊產業聯盟,避免單邊依附;南韓則需靈活應對,運用「談條件」的方式,確保在美中夾縫中維持最大利益。
川習會並不只是一次外交會談,而是一場影響未來十年亞洲秩序的政治試煉。它將測試大國的權力邏輯,也將檢驗中小國家的智慧與韌性。美中之間的競爭不會因一場會晤而消失,反而會以新的形式延續。亞太各國若能看清此局,提前布局,在經濟、科技與安全領域建立多層次的合作網路,才能在這場大國博弈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古語提醒我們,權力的流轉乃歷史常態。對台灣、日本與南韓而言,唯一不變的策略,便是永遠保持變化的能力。在川習會之後,亞洲的天空或許仍多雲,但懂得因勢而變者,終將在風雨中找到自己的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