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十五五若成功的建立內需經濟,恐影響台灣的出口經濟!」學者劉孟俊23日強調,「紅色供應鏈」的擴張可能壓縮台灣中階製造與綠色產業空間。學者洪耀南則認為,十五五很多發展藍圖,將治理語言從發展轉向穩定,他研判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不會下台,不過他的政策也遇到投入與產出脫節、創新空間被壓縮等挑戰。
自主研發以突破封鎖
國策研究院23日舉行「中共20屆四中全會與十五五規劃」座談會,中經院第一所所長劉孟俊指出,相較於「十四五」,「十五五」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延續藍圖,更是一場制度性與結構性轉型工程。其核心目標在於透過科技創新,綠色低碳與制度改革,重塑中國的經濟韌性與治理體系。
「十五五的核心戰略主軸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劉孟俊認為,這代表中國經濟發展邏輯的重大轉型:從要素驅動,、投資拉動,轉向創新驅動與制度驅動。其內涵包括四項支柱—科技自主、數位智能、綠色低碳與制度創新。他說,北京強調以自主研發突破「卡脖子」技術,扶植「獨角獸企業」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希望進行更多制度改革。
恐壓縮台灣綠能產業
他認為,「十五五」有3項顯著變化,包括政策焦點不再停留在願景設計,而是強調執行力與體制建構,還有強調風險管控、能源安全與制度穩定性,以及主動參與全球規則制定,盼以制度輸出取代單純市場競爭,「十五五」代表中國發展重心從經濟成長轉向質量均衡,從短期刺激轉向長期制度建設。
「台灣出口產業恐面臨重大挑戰!」劉孟俊指出,對台灣而言,「十五五」將帶來三層外溢效果。一、若中國成功建立內需長效機制與制度型開放,區域市場的吸附力將提升,影響台灣的出口導向型經濟;二、「紅色供應鏈」的擴張可能壓縮台灣中階製造與綠色產業空間;三、中國推動 AI碳市場與數據治理標準,恐改變台灣科技產業的制度環境與合作版圖。
強調穩定習未動搖
淡江兩岸中心副主任洪耀南認為,十五五有三大規劃:安全型發展觀(內循環、國安滲透經濟)、科技自主化治理(去風險化)與制度化服從機制(政治忠誠取代專業問責)。另外,「新質生產力」其實也是舊的東西,如新:AI、綠色與數位化;質:高附加價值與高控制度;生產力:經濟動能與政權正當性。
「但目前政策遇到不少問題!」洪耀南指出,包括科技投入與產出脫節、政策朝夕令改、民企創新空間被限縮,還有口號大於落地執行等。由於因為這些強調穩定的因素,洪耀南認為習近平不會下台或接班,而人事整肅主要是以整肅製造忠誠真空,再由技術官僚填補,確保控制性接班。
中山亞太研究所所長郭育仁也預測說,習近平的權威沒有受到影響,因為中共九三閱兵共動員5萬人,3月就已經到北京就位,且北京戍衛區平常不能有一般部隊進駐,這麼多人在北京,若習近平沒有全面掌握軍權,怎麼可能沒有異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