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3日是「國際減少災害風險日」,今年的主題是「投資韌性,而非災後重建」。隨著氣候危機惡化速度加快,災害不斷增多,影響越來越大,往往瞬間抹去數十年的發展成果,聯合國呼籲各國政府必須加大對減少災害風險的投資力度,好建設一個更安全、更公平的未來。
應該投資韌性建設
聯合國減災辦事處在13日發布 《全球減災評估報告》指出,各國每年因災害造成的經濟總損失已超過2.3兆美元,顯示災害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非常顯著。去年全球因災害而流離失所的人口已近4600萬,再創歷史新高,可是多數政府用於防災的預算都低於GDP的1%,根本不符所需,導致債務高築、保險退場、救援困難的惡性災害循環。
該報告指出投資於韌性建設的重要性,並提供解決災害風險的具體策略,同時強調各國必須果斷調整財政優先事項,加大對減災與抗災能力的投資,減少災害風險不僅能節省成本,還可促進轉向「韌性投資—經濟穩定—永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貧窮與氣候風險的交織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也在17日發佈《2025 全球多維貧窮指數》報告指出,全球近80%的貧困人口生活在易受極端高溫、洪水及其他氣候災害影響的地區,其中3.1億人同時面臨三種以上災害威脅(如高溫、颱風、洪水、乾旱、空汙、海平面上升),顯示災害風險與貧窮、氣候危機緊密交織,陷入「多重脆弱」的陷阱,突顯了全球採取行動因應氣候危機的緊迫性。
這兩份報告都指向災害風險與社會經濟、氣候變遷的緊密關聯,且日益嚴重的氣候緊急情況正在加劇對社會穩定的影響。這些國際訊息對我們具有高度的警示性,臺灣位於地震帶上,又容易受颱風、海平面上升、極端降雨影響,自然災害頻繁,如921地震、莫拉克風災等。同時,臺灣的都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加上都市邊緣的老舊社區、山區聚落,會因基礎設施不足而在災害中受創更深,增加了災害的脆弱性與龐大的潛在損失。如何在全球減災與永續發展的脈絡下,找到自身的行動策略,是當前刻不容緩的課題。
減災納入國家發展的核心
根據國科會研究,臺灣因極端氣候造成的年均經濟損失已達GDP的1.2%,超過全球平均0.3%的四倍。聯合國報告提出的「韌性紅利」概念,正切中臺灣產業供應鏈高度集中的脆弱性,特別在半導體產業佔全球產能63%的現況下,單一災害可能引發全球性科技業的斷鏈。
建議政府成立專責的防災韌性推動辦公室,統籌各部會的工作,並定期檢討政策成效,將災害風險評估納入公共投資審查,避免基礎建設落在高風險區域。臺灣目前的災害預算較多用於災後重建,應該重新分配資源,增加前期預防的經費,建立跨部會減災預算,將目前偏重於救災的資源,轉向著重預防與韌性建設,將減災轉為經濟投資與社會保障的核心。
加強推動國土防災戰略,打造節能抗災的城市與社區,升級建築耐震標準,並加速老舊建築的補強;發展分散式能源與水資源系統,降低單點失效風險。建立社會安全網,關注弱勢群體的防災需求,確保弱勢族群在災前與災後能迅速獲得支持。
透過這些措施,臺灣不僅能實踐國際減災日的精神,更可將防災韌性轉化為國家競爭力,在氣候危機時代建構「災害最小化」的永續發展模式,從「風險社會」走向「韌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