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撒幣可以催生?從本世紀初起國內新生嬰兒人數,除了「龍年」之外,逐年下降,最近10年更是呈現劇減現象。依據內政部戶政司資料統計顯示,從2016年20.8萬人、2020年16.5萬人、2022年13.8餘人,驟減至今年每月都滯留在9千人左右,預估全年不到12萬人。亦即十年之間國內新生嬰兒人數減少四成以上,似乎說明年輕族群生兒育女意願持續下降。
少子女化速度快
其實,從內政部戶政司公布的最新「戶口統計」觀察可以發現,過去十年台灣人口結構呈現前所未有劇變。其中,除了人口總數呈現「生不如死」持續減少之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9.64%,其增速高於許多先進國家;相對14歲以下幼年人口占比僅有11.62%,其增速明顯低於許多先進國家。亦即台灣在人口結構轉型中,少子女化速度之快,是許多先進國家少有的現象。
面對少子女化危機之下,行政院在推動婚育住宅政策後,最近再為育兒祭出催生新政,除了持續執行已實施的人工生殖、凍卵補助、首期孕、假期彈性應對養等措施之外,通過包括:簡化各種不同保險生育給付,調整中央統一每一胎兒補助10萬元,同時與地方既有的補助兼容,以及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3.0與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等三大「好孕」方案,希望解決少子女化危機。
從幸福的感受切入政策
回顧政府將少子女化列為「國安」的重要議題之後,在促進年輕族群生育率政策上從未間斷,包括:提高生育補助、上調育兒津貼、增加人工生殖補助、擴建托育場所;然而迄今為止,似乎從未見效,目前生育率已降至不及1人的超低水準。歸納問題癥結乃是,政府在促進生育政策上,似乎缺乏從「幸福感受」的追求切入,相對聚焦以經濟因素的填補著手,導致不斷撒幣、卻又無功而返。
也就是說,政府在促進生育政策規劃上所涉及的議題,並非僅有經濟層面的思維,而是必須將其涉及至教育、就業、住宅等社會層面之考量。亦即政府除了利用各種社交活動,協助年輕族群增加異性交流機會,進而結婚之外,必須從婚後的「生」,更進一步延伸到幼嬰的「育」、職場的「安」、生活之「居」,始能解決年輕族群生育問題。
「撒幣」政策無助催生
在此同時,雖歐美不少先進國家皆面對著「少子女化」問題,但從各國促進生育政策的經驗實證顯示,透過「撒幣」政策無助催生。因此,我們認為政府在促進生育政策上,必須轉換過去以來過度迷信「撒幣」觀念與態度,而且事不宜遲,否則觀念拖久、態度僵化,最後恐將陷入積重難返困境。
很顯然地,撒幣政策難以解決少子女化危機。誠如中研院之前在人口白皮書中指出,讓女性不再「獨自」肩負生兒育女的重擔,包括:平等分工的家務、落實友善職場的彈性工時、提供充足的照顧假期等,使得女性能夠在職場兼顧母職過程中減輕負荷,始為促進生育根本之計。此意味著,如果無法落實最基本的性別平等觀念與態度,造成女性在經濟理性下被迫選擇「不結婚」或「不生育」生涯發展,其衝擊不容政府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