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針對美方近日暫緩對台軍售,還有國防部已編好《不對稱作戰及作戰韌性特別條例》,但可能11月才知道買什麼,學者廖天威受訪時指出,目前看來美國政府內部仍有不同調,但在APEC川普與習近平見面後,狀況會比較明朗;學者陳世民受訪時則認為,5億美元軍購象徵意義較大,美方在川習會後,應該還是會對台軍售。
國防部近日向行政院提出總金額逾兆元的《不對稱作戰及作戰韌性特別條例》草案,不過近日外媒報導指出,美國總統川普為了接下來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與通話,暫緩對台4億美元軍購。因此此預算極可能要到11月或12月才有機會送進立法院審議,屆時才會知道台灣的採購清單。
美國政府內不同調
對此,中華亞太安全治理學會理事廖天威受訪時表示,中國也有邀請川普赴中訪問,對於對台軍購,美方目前的態度不像拜登時期強調的「護欄外交」,比較像是一種「危機處理」。他認為川普政府希望節制對台軍購議題發展,但從AIT與國務院承認「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發言來看,美國政府內部也有不同調聲音。
廖天威分析,美國的軍售要國會通過,因此未來要看行政部門與國會的互動,而川普此舉也有學者分析是戰術退讓,但這也需要時間觀察。他認為,川普與習近平在APEC會面後,會是很好的觀察時機。
不會停售防衛性武器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陳世民受訪時則說,5億美元的金額並不大,川普此時「暫緩」而非「取消」,代表未來美國還是會對台軍售,只是可能目前有不同考量。他也指出,國防部的《韌性特別條例》中的軍購清單,大多還是屬於防衛性質的武器,不會像海馬士一樣會打到中國領土。
陳世民指出,雖然愛國者飛彈與NASAMS防空系統等武器因為俄烏戰爭導致產能延宕,但美方還是會對我軍售。針對台美交流部分,陳世民強調,雖然國防部長顧立雄不被同意過境華府,後來還是有以私下形式拜會美國很多地方,且國安會諮詢委員徐斯儉也曾赴阿拉斯加與美方交流,可見台美交流仍相當密集。
國防不宜過度操作
「不要把國內議題過度國際化!」廖天威也說,在兩次大罷免後,很多人對於華府的行為會有很多想像與揣測,但我國歷次國防改革,包括軍購、精兵政策等,大多是受到國際政局影響,若操作國際議題過頭,容易會有不好的影響,這也是對行政部門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