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問題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工作》

醒報編輯 2025/09/18 17:40 點閱 20 次

工作讓人覺得沮喪的原因有很多,像是糟糕的主管、長時間加班或有毒的同事。但為什麼有時情況好像沒有那麼糟,我們卻還是感到挫折。心理學家泰莎.韋斯特認為,我們對工作的不滿是因為某種深層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這5個轉職訊號,能幫你找出工作不快樂的真正原因,鎖定適合你的職涯方向。

真正適合你的工作,會讓你情緒穩定,持續成長。認識自己與職涯之間的心理關係,能幫助我們理解行為和選則背後的心理動機,更深刻地意識到自己適合哪一種生活模式,也更能了解什麼對自己更有價值。這本書將幫助你釐清什麼是真正適合你的工作,你為什麼想轉職,以及你如何踏出最好的下一步。

多數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機,會開始懷疑所選的職涯是否適合自己。對某些人而言,在抱持些許無奈去上班數月甚至數年後,就會產生這樣的懷疑。

工作上沒什麼特別的事發生;也不會因為從事如公司法或餐廳老闆等高壓職業,而面臨早上起床時驚出一身冷汗,發現自己犯下彌天大罪的窘境。但有一天,你卻發現自己已經不認識你現在的樣子了。你的工作雖然改變了你,卻沒讓你變得更好。

對另外一些人來說,日常工作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刺激;一下覺得壓力大到不堪重負,下一刻卻又能馬上恢復冷靜。感覺就像站在流沙上,連老闆的嘲諷挖苦都能讓你懷疑自己對工作的貢獻。但這份工作很穩定,你費盡心力才成功入職,所以你只會消極地隨便看看徵才廣告,實際上卻不會真的去應徵其他工作。

豐富多樣的職涯

我們對職涯的感受,正如親密關係帶給我們的感覺一樣豐富多樣。時而覺得嫉妒或不滿,有時又感到矛盾與期待。但若要做出可能會改變人生走向的職涯選擇,我們通常不會根據感受來做決定。

情況恰恰相反,我們或職場專家在討論換工作時,重心通常會圍繞在結構面的實際決定。比如:我想要遠距工作還是到公司上班? 我要去信任的新創公司求職,還是選擇一份穩定完善(但無聊透頂)的工作?

與職場負面情緒或轉職有關的多數傳統職涯建議,往往都會聚焦於實際面向。但在職業治療時,我決定採用不同方法,並注重人們的感受和他們與職涯間的心理關係。

令人震驚的事實

身為紐約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我是人際關係與溝通的行家。同時,我也是社會科學家,研究人們在不同社會情境下使用的語言,不論是工作協商或醫病間的互動都在研究範圍之內。除了做研究,我也會將溝通的專業知識加以應用,協助數百位個案解決職場衝突。

我的第一本書《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有毒同事》中,就會教你在面對同事和老闆之間劍拔弩張的互動時,該如何運用關係療法中的錦囊妙招化險為夷。替本書收集調查資料時,我訪問了數千位員工他們的職涯發展,並訪談在過程中遭遇困難的員工,我注意到了兩個令人震驚的事實:

• 工作時感到不快樂的背後有更深層的心理因素,並非我們通常會關心的原因(像是對工作沒興趣或過度勞累)。

• 人們用於形容對工作有何感受的語言,和用來形容對另一半有何感受的語言大同小異。

「搶走」同事工作

約莫兩年前,那時我們都還在奮力掙脫疫情的束縛,我發現與別人聊到工作時,話題走向都是過去未曾經歷過的。當時我曾與一位員工談天,別人都說她「搶走」其他同事的工作。

原本的聊天話題是關於令人擔心的人際關係互動,但很快就轉為更深層的未解難題:她覺得自己做了所有該做的事,希望能搶佔先機,但升遷的機會卻依然從手中溜走。

我也曾和另一位員工聊天,她的老闆在誠信方面有問題。一開始我們的聊天內容是:「該如何保護我的點子不被偷走?」,但後來她告訴我:「我不曉得這份工作現在賦予我的意義,是否仍像以前一樣。」

內心深層掙扎

和我聊天的對象一開始提出的問題,表面上看來都能解決,或者他們也會談到自己身陷某種特定狀況或關係之中;但話題很快就會擴展到更大的整體層面,以及他們與職涯相關的深層內心掙扎。

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慣老闆與尖酸刻薄的同事,而是更深的困境,我可以從他們使用的語言中察覺到這些。他們談論的不單只是職場關係,更是在講述自己與整個職涯之間的關係。

陷入兩難境地

我很好奇其他職場專家是否也觀察到了這點,所以我拜訪了麥肯錫健康中心的共同負責人賈桂琳.布拉西(Jacqui Brassey),同時也是研究員兼《刻意冷靜》(Deliberate Calm)的作者。

她在職場變化這方面的消息十分靈通,不僅掌握了我們目前已知的結構問題,也十分了解背後的心理因素。她告訴我,她不僅注意到許多人對工作和職涯感到不快樂,同時也發現這些人迫切想找到背後原因。

她也覺得這一切充滿矛盾:人們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渴望掌握未來走向,導致他們傾向選擇更傳統的職涯之路;另一方面卻又想打破傳統框架。

語言細微精妙

在我們的對話過程中,她使用了「大覺醒(big awakening)」這個詞彙,並頻繁運用「對新經驗的開放心態」來描述這些趨勢。有趣的是,我們的談話內容幾乎完全與人們的感受和心理狀態有關,很少討論到混合辦公方式的變化等結構問題,而這類問題現在是專家學者的討論重心。

我所發現的另一個趨勢是,人們用來描述工作與職涯問題的語言,聽起來和描述親密伴侶問題的語言非常相似。語言非常細微精妙,但同時也蘊含許多線索,暗示了人們心中的真正困擾。

一些像是「我以前都能了解我男友的想法和感受,但現在他的心思就像被藏在暗箱裡,讓我看不透」這樣的敘述,表現出越來越遙遠的心理距離。

職業的心理治療

即便像是「我講話時,醫師不和我眼神交流,卻直直盯著我的病歷看」這種間接敘述,也可以顯示出說話者心中對醫療人員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我在很多場合都提起過,相較於被問到對未來規劃時的回答,我們對另一半的看法很多時候更能預測未來發展。

語言能帶來與人類心態有關的豐富線索,但你得知道要從哪裡觀察。我們常用來描述感情失敗的語言,如不信任與矛盾感,都很常在我的職涯對話中出現,讓我察覺背後有更深層的意涵。

借助心理治療,我們能處理所有類別的人際關係,那為何不套用到你與職業的關係上呢?心理治療能帶來奇妙的作用,它不僅能幫助人們理解想法和行為背後的動機,也能用於開發與潛在另一半展開對話時需要的工具,讓你在一頭栽進戀愛關係前,能先評估雙方是否適合。

如同心理治療對於人際關係十分有幫助一樣,針對職業的心理治療方法,也將讓你徹底改觀,了解為何工作時會不快樂,也能更了解什麼對自己更有價值。

了解心理問題

我們都在跟自己的職涯談戀愛。就像在任何一段關係中,我們都會體驗到情緒起伏,這通常是源於我們無法理解的深層心理原因。職業治療的概念就是,若要在工作時獲得快樂,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去了解這些心理問題。

這個職業探索的新方法,可以幫助你更了解自己,也能讓你學到溝通的新策略,不需要再依靠運氣來決定下一份工作能否帶來快樂。

為了了解這些職業追求者,我以過去不曾使用的方式來進行研究。已經有數百份研究在探討現代人對職業的追求轉變(這些人對工作時的快樂感抱持懷疑態度,開始分析新機會),比如想從工作中得到什麼、可以接受什麼,以及有多少人想徹底轉職。

兼顧自己與職業

過去幾年,職場變化很大,專家也快速記錄了人們的調適方法。但正如我曾提到的,這個研究無法真正找到工作不快樂感背後的源頭,最多僅觸碰到表層,如過度勞累與工作和生活間的平衡問題。

而我疑惑的層面更廣,也更與心理因素有關:是什麼原因,讓我們不再認同自己花費了數十年所追求的事物?我們有多常、又是因為何種緣故破壞工作進度,反而自願去做沒空或沒心力做的事?我們無法升遷的根本原因,有多少是因為本身錯誤(如誤判工作職責),又有多少是因為周遭人事物的缺失呢(如上司沒有足夠能力影響升遷決策)?

為了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首先需要回頭思考,是什麼原因讓人開始懷疑自己與職業間的關係。

治療介入的機會

在親密關係的研究中,有很多探討離婚風險因子的研究,其中包含了一些催化事件,會刺激雙方產生想離開彼此的念頭。而結構性的事件(如收入突然改變或有了孩子),以及心理考量(如不對等的家務分工)都會讓人感到不受認可,甚至覺得自己是隱形人。

而上述情況都是治療過程中介入的關鍵機會。如果你可以察覺到對方正處於這種情況,就有機會協助他們理解這段關係中發生了什麼,萬一真的走到分手這一步,也能帶領他們脫離窘境。(宇欽/輯)

《有問題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工作》
作者:泰莎.韋斯特
出版社:高寶

其他書訊:
《追一條溪:濁水溪河畔記事》
作者:許震唐
出版社:春山出版

濁水溪全長一八六.六公里,是臺灣最長的河川,流經彰化、雲林、南投、嘉義,餵養人民不知凡幾,其多重支流更彷彿深入島嶼核心血脈。長時間追一條溪,為的不是捕捉精采一瞬,而是與溪流共度日常,在攝影的時間性之中召喚日常性。而對許震唐來說,攝影的日常性就是「別無所求」,靜靜等待濁水溪的時間與空間,凝鍊在屬於土地的一瞬間。

許震唐記錄了出海口捕烏魚與鰻苗的人,和環境惡化下河口形成的沙丘異世界;平原上如珍珠散落的西瓜、消逝的菸葉、潮溼的菇寮;穿越峽谷,有環流丘的開闊,攀往高山,壯麗的山景與荒廢的溫泉鄉並行,三千二百公尺合歡山上的紅屋頂公廁,成了濁水溪源頭的象徵。

《早晨1小時,留給最重要的事》
作者:池田千恵
出版社:楓書坊

「早起怎麼這麼難!」想必是許多人的心聲,總想著一定要改變作息、好好生活,卻往往事與願違。然而早起這件事,其實不應強迫自己,而是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生活!當你試著一步步跟隨書中引導,也許就會發現,改變人生,原來真的很簡單。

本書即是為了重新梳理這樣的人生而出現。透過生活✕時間管理,有效利用短暫的早晨1小時,不必付出過多時間代價,也不必將原有步調大風吹,就能走上與過去截然不同的人生。一日之計在於晨,掌握早晨1小時,就能掌握整個人生!

《九十自述:管理大師韓第活出長壽與知足的生命感悟》
作者:查爾斯.韓第
出版社:天下文化

韓第在長達七十年的歲月中,曾經是經理人、作家、慈善家與哲學家。即使在接近九十歲時中風,也無法削弱他對知識的渴望與對生命的熱情。在九十二年的人生歲月當中,他緩步走過世界的塵囂,以睿智又銳利的眼光提出一句句充滿哲思的幽默話語,帶領我們省思自己的內在人生。

本書是韓第人生中最後一部作品,也是他最貼近靈魂的一場自我追尋。書中韓第細數自身經歷,娓娓道來他如何過上充實的一生,並溫和的指引我們走向通往幸福的人生道路。直到最後一刻,韓第仍思緒敏捷,求知若渴,本書正是他那顆豐富心靈的智慧結晶,也是韓第留給世界的深深祝福。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