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愛過節,也熱愛糕點的和菓子,自小在豐富的家庭飲食文化中成長,歲時的滋味早已深植於心。多年來她旅居英國、日本,累積了跨文化的視角與深厚的文史知識。為了記錄臺灣這片土地上節日與糕點交織的生活風景,她成立臉書粉絲專頁,長年分享走訪各地老店、品嚐節令滋味、探究節俗源流的見聞與心得。
本書以每月一節為主軸,帶領讀者展開節日由來的文史之旅,深入各地流傳的習俗傳統,再引介出應節而生的多款糕點。全書共收錄超過五十種節慶糕餅,串聯起節日典故、民俗流變、糕餅文化、老舖故事與職人技藝,呈現一幅屬於臺灣糕餅的五角甜蜜地圖。
談到「元宵節」,所有人的第一印象大概不外乎元宵、花燈、猜燈謎。很多朋友喜歡將元宵節戲稱為「湯圓節」,事實上,元宵與湯圓兩者雖然相似,卻不能算是同一種東西,最粗淺的區分就是作法——元宵用搖的,湯圓用搓的。
湯圓分為無餡料、有餡料兩種,元宵則僅有包餡料一種,它會先將餡料做成小球,糯米粉鋪滿深盤,灑少量清水在糯米粉上利於黏附,再將餡料置於糯米粉中輕輕翻滾搖動,使糯米粉著附於餡料,直至外層粉皮逐漸變厚為圓球狀。現在元宵口味五花八門,但最受歡迎的仍舊是花生、芝麻、紅豆這幾種傳統口味。
明代口味的元宵
根據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記載:「吃元宵,其製法用糯米細麵,內用核桃仁、白糖為果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者。」這種明代口味的核桃元宵如今已經銷聲匿跡。
我遺憾地和任職於新東陽的好友聊到這個問題,她馬上解開了我的疑惑:「現代人口味需要香氣再明顯一點,還希望有流沙口感;如果將核桃磨粉再調味做成內餡,難免會喪失原本的爽脆還有堅果的皺摺,加上核桃本身的味道偏淡,或許就因為如此退出了歷史舞臺吧?」
同樣蹤跡難尋的還有《金瓶梅》中的玫瑰元宵。這種口味的元宵雖然偶爾還能在外省店舖裡覓得,其他諸如:桂花、白果、山楂、五仁、八寶、什錦皆是鳳毛麟角,連紅棗製成的棗泥,幾乎也都被紅豆的豆沙取代了。
元宵節的由來
一開始並不叫元宵節的農曆正月十五,最早的脈絡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有一派說法,認為元宵節的習俗源自漢武帝時期的五時祭。這種承襲《周禮》中火政官吏司爟的制度,需要根據節氣和特定時令,在東南西北四方舉行焚燒儀式作為祭祀。
再來還有秦漢時期的太一信仰演變,西漢司馬遷《史記》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這很可能是最早期的元宵節雛形。北宋高僧贊寧《大宋僧史略卷》也有記載:「案漢法本內傳云。佛教初來。與道士角試。燒經像無損而發光。又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十五日。謂之大神變月。漢明勅令燒燈。表佛法大明也。」
這個故事非常具有神話色彩,據說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時曾與道士比試神通,結果佛教經書與佛像在燃燒時毫無損害,甚至還發出光芒!佛法展現大神通的「大神變月」,相當於正月十五日,漢明帝因此下詔令這天要點燈,以此表達佛法光明的象徵。
這些脈絡可能也說明了為什麼元宵節的祭典總是與火焰的燃燒有極大關聯,譬如鹽水蜂炮、臺東炸寒單爺、後龍攻炮城、平溪放天燈、社子島夜弄土地公等等。
元宵節道教軼事
除了佛教的緣由以外,元宵節也與道教的三官大帝信仰有著極大關聯。所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分別對應了三元節的正月十五日天官上元節、七月十五日地官中元節、十月十五日水官下元節。
上元節意指「第一個月圓」,這個用語在唐宋時候特別流行,一般用於官方與宗教祭典為多,明清以後「元宵」開始成為主流,現在被我們認為是應景美食的元宵,最初意指「第一個月圓夜晚」。「元宵」兩字,「元」是「第一」、「宵」是「夜晚」,古代會稱元宵為:圓子、浮圓子、糖元、乳糖圓子……等等。
元宵最著名的軼事,當屬袁世凱的「袁消說」。傳聞洪憲時期登基的袁世凱,因為忌諱與袁世凱消亡「袁消」同音的「元宵」,勒令大家必須改叫「湯糰」。中國因為幅員遼闊,北方稱之「元宵」,南方稱為「湯圓」或「湯糰」。
「袁消」無妄之災
不過仔細深究,湯圓、湯糰還有元宵,並不是相同的東西,湯糰更不等於元宵,它的內餡通常是鮮肉口味,尺寸也比元宵更大,大約要比一顆高爾夫球再大一些些。
「袁消」這個荒誕的文字獄,即便後來被袁世凱的三女袁靜雪,在《我的父親袁世凱》回憶錄中出聲闢謠,李大釗卻早已疾言厲色地在一九一七年《甲寅》日刊上的《元宵痛史》,大力地控訴剝 奪自由之苦。
滿清皇族之後的唐魯孫,也在著作中多次提及北平各大老舖為元宵栽的跟斗,舉凡正明齋、九龍齋全都吃過大虧,即便沒有真正制止「袁消」一詞的法律,深深的恐懼依舊抑止著大家興奮暢談元宵的聲音,所有人的言語都變得小心翼翼,因為一個一不小心的「元宵」就有可能帶來無妄之災。
湯圓與元宵
現代的元宵、湯圓其實界線非常模糊,絕大多數的臺灣人並不堅持一定非得吃元宵,煮的多半都是湯圓。老牌食品廠義美就有過抹茶、布丁、黑糖、可可、奶茶、拿鐵、草莓煉乳等各種創新口味,桂冠則有舊振南聯名的綠豆椪湯圓,有甜口也有鹹口,這些有餡料的湯圓需要像包子一樣把內餡包裹起來。
臺灣的廟宇也總是會在元宵節這一天,發放湯圓給前來參拜的信眾分享。而廟宇的湯圓幾乎只有粉紅色少有白色,為的是傳達祝福與喜氣給每一位願意到廟的朋友。「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鹿港,還有一種用蒸的湯圓「上元圓」,口味有紅豆、綠豆、芝麻、鮮肉,最著名的是陳皮花生,是陳皮加上花生醬喔。
澎湖人「痟元宵」
相比大部分臺灣人只是把元宵節作為月曆上一個節日,澎湖人的元宵節說是用生命在燃燒,絕對一點兒也不為過,他們的「痟元宵」(siau guân-siau)簡直是澎湖全島運動!
當地有句話說:「新正耍三工,上元耍三暝。」(sin-tsiann sńg sann kang,siōng-guân sńg sann mî),意思是:「新年玩三天,元宵玩三夜。」許多當地人元宵節連休數日,其中最讓大家期待的「乞龜」(khit-ku),被列為是東寒單、南蜂炮、西乞龜、北天燈的臺灣四大元宵活動之一。(宇欽/輯)
《臺灣甜:那些滋潤心靈的傳統節日糕點》
作者:和菓子
出版社:大塊文化
其他書訊:
《權力:史丹佛大師的經典課》
作者:傑夫瑞.菲佛
出版社:日出出版
工作表現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但這並非是成功的充分條件,你必須讓其他人「注意到」你的好表現,讓權力擁有者清楚了解:你能為他們帶來什麼幫助。為什麼要掌握權力?難道不能選擇避開權力、放棄雄心、知足常樂?
我們最常犯的錯誤是「對成功的原因缺乏實際的理解」。別再一昧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好人有好報,或是期待他人掌權後會以仁慈方式改善狀況,這些會讓你在面對現實的挑戰時,被打得措手不及。現在必須顛覆對權力的看法,意識到權力的好處,身為普通人的我們才能得到更多的生存智慧,支配自己的人生。
《創造幸福的對話力》
作者:鄭興茱
出版社:寶鼎
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人際互動的本質始終如一—我們渴望被理解、被認同、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連結。當「說得好」成為影響工作、人際關係甚至人生走向的關鍵,這本正是你迫切需要的指南。
本書由累積十年以上教學與實戰經驗的溝通專家鄭興茱撰寫,透過無數案例與親身體悟,揭示「對話」如何改變命運。從害怕發言的學生、面臨經營困境的企業主,到與顧客溝通不良的醫師,每個人都在學會正確的對話技巧後,迎來翻天覆地的轉變。這不是一本空談理論的書,而是一部充滿實用方法、情境範例與啟發人心故事的行動指引。
《人生的五種財富》
作者:薩希‧布魯姆
出版社:商業周刊
本書作者薩希・布魯姆是一位傳統意義的「人生勝利組」,曾擔任私募股權基金副總裁與天使投資人,一心追求事業成功,將賺錢、賺更多錢視為人生目標。然而,一位久未見面的老友的無心之語:「在你父母去世之前,你大概還會見到他們15次。」卻觸動了他,讓他反思自己是否為了追求「成功」而忽略真正重要的事,特別是遠在東岸逐漸年邁的父母。
他開始追尋「什麼是真正的財富?」的解答,他與形形色色的人長談,聆聽他們分享人生最重要的事,從年輕的創業家到退休人士,從新手媽媽到空巢族、從富裕的律師到平凡的教師、薩希得到了一個重要的結論:我們真正渴望的東西,與金錢的關係,其實遠比我們想像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