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二手書店看到旅美歷史名家黃仁宇教授寫的小說《汴京殘夢》(聯經2011年二版),引起我極大的好奇:(一)知名歷史學家寫的小說好看嗎?會不會猛吊書袋,知性太多,感性不足?(二)為何捨歷史論文不寫,要以小說形式問世,藏有什麼心事隱衷嗎?
黃仁宇的心事?
根據本書的「編前語」,《汴京殘夢》是他1997年以筆名「李尉昂」發表的。根據楔子,這本小說寫於上世紀末期。我特別去查聯經2001年出版的黃仁宇出版的回憶錄《黃河青山》的索引,完全沒有這本小說的蹤跡,但是該自傳的封面內頁的作者簡介中提到了他的這本小說,卻也是黃仁宇的身後事了。
黃仁宇出生於1918,死於2000年;自傳是他過逝後才讓聯經出版社根據英文原稿翻成中文而出版的。聯經出版社當年1997年小說初版時為賢者諱,而在黃教授過逝後和盤托出,讓我們知道這本小說是他生命尾聲的最後作品。
白居易的詩:「萬事盡從今日盡,身後事誰更念嗟?」,二十五年之後重讀二書,從回憶錄的夫子自道中可理解作者曲折多彩的一生,而從筆名發表的小說中窺見學者感性情調與晚年的最後心曲。
看盡京城風華
《汴京殘夢》說的是北宋末年年輕學子徐承茵的故事。他來到首都汴京參加會試,但因朝廷變更法度,廢科舉,興學校,著重書、畫、醫、算等技藝,徐承茵自幼能畫水壺碗盞而入畫學。用今天的話說,他是寫生高手,後來參加了翰林張澤端組織的「清明上河圖」繪製團隊,畫作是一長卷,畫高一尺,長二十尺,右端繪出鄉下人進京城,沿汴河入市街。
看的人左手推圖捲,徐徐展開,如同連環畫,看盡京城風華。小說到第八章,畫到虹橋邊上的十字街頭,皇帝有意讓他的女兒「柔福帝姬」扮做丫鬟入畫。
繁華汴京只留畫卷
徐承茵期期然以為不可,大著膽子入宮進諫。徐沒見到皇帝,卻直接與公主邂逅,一見鍾情,愛苗暗生。兩人一為畫師,一為模特兒,眉目傳情,文字交鋒,字裡行間,情深意重,然而來不及「有情人終成眷屬」,汴京已被金人攻破,史稱靖康之變(西元1127年),一段情愫剩下黯然銷魂,過去的繁華汴京只留在畫卷長存,而曾經紙上傳情的愛戀則隱諱地藏在畫中一隅。
讓人想到稍後宋金之際才子吳激(1090~1142)的文句,可為這段故事作貼切的註腳:「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鬢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夢回天涯」。
初戀與婚姻
黃仁宇的回憶錄《黃河青山》(608頁)第一頁第一行撲面而來寫的是他的初戀─1945年遇見「安」,一個比他小一歲的外交官之女,白種女孩「安」時以電話相約,以字條傳情,黃仁宇27歲,上尉,無錢無勢,極度自卑,對於「安」的情意不敢應承。回憶錄隨後提到他棄學從軍的緣由_──1937年抗戰軍興,1938年他考入位在成都的中央軍官學校,校長就是蔣介石。
這段生涯轉換的經歷可與徐承茵呼應,而且徐承茵在靖康之變後也進入軍旅。後來黃仁宇1966年在美結婚,年紀48歲,算得上晚婚,對象為美國白人Gayle女士,她結過婚,有兩個兒子。後與黃仁宇育有一男孩,名為Jefferson。
《汴京殘夢》顯示了黃仁宇是一位針筆畫高手,書的封面以及各章章首畫及內頁插畫都出自他的手筆,有意與他書中的主線──繪製「清明上河圖」長畫卷──古今輝映、相映成趣。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徐承茵與福柔帝姬─依稀有黃仁宇與初戀女孩「安」的影子,兩人跨階級、甚至跨文化,但互有致命的吸引力。
《汴京殘夢》第236頁,黃仁宇借徐承茵之口對心愛的柔福帝姬說:「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千古絕唱,是寫給他今生的初戀情人吧!